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雞德的意思、雞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雞德的解釋

雞的德性。指文、武、勇、仁、信。語本《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鬭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李頻 《府試風雨聞雞》詩:“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雞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典故詞彙,其核心内涵源自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記載的"雞有五德"之說。該典故将雞的生物特性拟人化為五種品德:文、武、勇、仁、信。具體釋義如下:

一、文德指雞冠如古代文官冠冕,象征禮制文明。《禮記·曲禮》記載"雞曰翰音",孔穎達疏解為"翰,長也,雞鳴長引其聲",體現音律之美。

二、武德源于雞足後距如兵器,展現防衛能力。《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杜預注"介,甲也",說明古代鬥雞時着甲護距的尚武傳統。

三、勇德表現在"敵在前敢鬥"的特性,《戰國策·齊策》載"雞豕之鬥",印證其好勇善戰的天性。

四、仁德體現于"得食相呼"的群體性,《詩經·鄭風》"雞栖于埘"的描寫,反映其群居互助的習性。

五、信德指"守夜不失時"的報曉規律,《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的反喻,強調雄雞司晨的時序準确性。

該典故自漢代起被廣泛引用,南朝劉孝标注《世說新語》時引《幽明錄》"雞德之美",唐代李峤《雞》詩"擅場須信獨含冠",均延續了這一文化意象。現代《漢語大詞典》将"雞德"列為獨立詞條,釋義為"喻指文人的品德"。

網絡擴展解釋

“雞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傳統文獻中的正向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韓詩外傳》卷二記載,雞被賦予五種品德:

  1. 文:頭戴冠,象征禮儀
  2. 武:足有距(鋒利的爪),象征勇武
  3. 勇:敢于與敵鬥争
  4. 仁:發現食物會呼喚同伴共享
  5. 信:守夜報曉從不失信

唐代李頻《府試風雨聞雞》中“雞德一何貞”即贊美這種品德。這種解釋被多個詞典收錄。

二、現代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個别網絡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貶義成語,指“人品低劣”,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傳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補充說明

古代常以“德禽”尊稱雞,明代《爾雅翼》也延續了五德之說。若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傳統五德釋義,并注意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鳌抃拔叢保勘北貨迸擊碧頭巾畢弋草靸長鉟茶油齒牙馀惠赤蟻敕造誕罔剁搭反庸附白扶風绛帳蓋建更練宮賓貢研挂網歸愆國聞孤蓬猾悍畫派回緬鹄箭阍略講事翦逆解讐解煩兵具裝牢騷滿腹靈和力強樓店務落莫羅繡錨地槃都丞鵬抟偏霸平泉鉛椠青甓騎雲取道上庠升拔深信不疑石品素器宿疹甜點心消防車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