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樂舞之一。相傳為 成湯 時作。《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鹹》、《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鄭玄 注:“《大濩》, 湯 樂也。”《莊子·天下》:“ 黃帝 有《鹹池》, 堯 有《大章》, 舜 有《大韶》, 禹 有《大夏》, 湯 有《大濩》, 武王 、 周公 作《武》。”
“大濩”是商代著名的樂舞,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大濩(拼音:dà hù)是商代祭祀樂舞,周代“六舞”之一,主要用于歌頌商湯伐桀的功績,象征其救護萬民的仁德。别稱《韶濩》《大頀》或《桑林》(因創作于桑林祈雨儀式而得名)。
創作背景
據記載,商湯時期連續七年大旱,湯以自身為犧牲祈雨,感動天降甘霖。百姓為此作樂舞《桑林》贊頌其德行。後商湯滅夏後,命伊尹改編此舞為《大濩》,持矛而舞,體現“救護萬民”的主題(“濩”通“護”)。
藝術特點
曆史評價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觀後感歎:“聖人之弘也,猶有慚德”,既贊其宏大,亦指出成湯以德治世的謙遜。
文化意義
作為周代禮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濩》不僅用于祭祀,更成為彰顯統治者德政的工具,體現了早期樂舞“以舞象功”的政治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