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候的意思、軍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候的解釋

(1).古代軍官名。《漢書·李陵傳》:“會 陵 軍候 管敢 為校尉所辱,亡降 匈奴 。”《後漢書·百官志一》:“大将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

(2). 唐 時專指主軍紀的軍官。 唐 孫樵 《寓汴觀察判官書》:“由是軍候得侵繩平民,鞫訊授辭,往往獄至數百,不以時省,以故平民益畏軍候。”《新唐書·段秀實傳》:“時公廪竭,縣吏不知所出,皆逃去,軍輒散剽, 孝德 不能制。 秀實 曰:‘使我為軍候,豈至是邪?’”

(3).指軍情。 唐 法振 《送常大夫赴朔方》詩:“關山今不掩,軍候鳥先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軍候”是古代軍事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責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軍官名
    漢代軍隊編制中,部以下的單位稱為“曲”,每曲設軍候一人,秩比六百石(相當于中級軍官),負責統領約200人左右的部隊。例如《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率軍出征時,部下設有校尉、軍候等職。

  2. 唐代軍紀主官
    唐代将軍候的職能調整為專司軍紀管理。據《新唐書·段秀實傳》記載,段秀實曾提議擔任軍候以整頓軍隊紀律,防止士兵劫掠百姓。

  3. 軍事情報代稱(較少見)
    部分文獻中,“軍候”也代指軍情或軍事動态,但這一用法相對罕見,多見于特定語境。


二、職能與曆史背景


三、相關文獻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軍候的具體職能差異,可參考《漢書》《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軍候的意思

《軍候》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軍隊在戰争中偵查、探測敵情的行動和任務。它一般指派遣軍隊偵查員或間諜進行情報收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軍候》由兩個部首組成:冖(mì)和彐(jì)。拼寫時,按照“冖”部在上,然後畫下面的“彐”部。

來源和繁體

《軍候》的來源比較古老,在古文獻中可見其出現。繁體字形為「軍候」,在繁體字中,“軍”部的上方多了一個“車”,表示軍隊行軍之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字形有變化。據了解,古代的“軍候”寫作「軍厚」。在這個寫法裡,“軍”的上方多了一個“車”,而“候”則寫作“厚”。這個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

例句

1. 這支偵查連負責執行軍候任務,他們潛伏在地方,秘密觀察敵軍動向。
2. 軍候工作需要耐心、機智和勇氣。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軍情、軍事、軍需、候鳥、候車。

近義詞:軍情、軍諜、偵察。

反義詞:戰争、攻擊、進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