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候的意思、軍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候的解釋

(1).古代軍官名。《漢書·李陵傳》:“會 陵 軍候 管敢 為校尉所辱,亡降 匈奴 。”《後漢書·百官志一》:“大将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

(2). 唐 時專指主軍紀的軍官。 唐 孫樵 《寓汴觀察判官書》:“由是軍候得侵繩平民,鞫訊授辭,往往獄至數百,不以時省,以故平民益畏軍候。”《新唐書·段秀實傳》:“時公廪竭,縣吏不知所出,皆逃去,軍輒散剽, 孝德 不能制。 秀實 曰:‘使我為軍候,豈至是邪?’”

(3).指軍情。 唐 法振 《送常大夫赴朔方》詩:“關山今不掩,軍候鳥先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候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專有職稱,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軍”指代軍隊組織,《漢語大詞典》釋為“武裝部隊的統稱”(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2002版);“候”本義為偵察,《說文解字》注“候,伺望也”,後引申為觀察、監察職責。二字組合形成複合軍事術語。

二、曆史職級特征 據《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漢代邊郡軍事體系中,軍候屬中級軍官,秩比六百石,統領部曲(500人編制單位)。主要承擔:

  1. 斥候偵察:部署偵察兵掌握敵情動态
  2. 營壘督造:指揮修築防禦工事
  3. 軍紀監察:監督士卒行為規範
  4. 傳令協調:執行都尉至屯長間的軍令傳遞

三、職能演變 該職級自秦漢确立後産生曆時性變化: • 唐代演變為折沖府兵制中的校尉副職 • 宋代《武經總要》載其職能轉為軍械管理 • 明代衛所制中保留候補軍官含義

(以上曆史沿革考據參考中華書局《中國古代軍制史》第三章軍事職官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軍候”是古代軍事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責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軍官名
    漢代軍隊編制中,部以下的單位稱為“曲”,每曲設軍候一人,秩比六百石(相當于中級軍官),負責統領約200人左右的部隊。例如《漢書·李陵傳》記載,李陵率軍出征時,部下設有校尉、軍候等職。

  2. 唐代軍紀主官
    唐代将軍候的職能調整為專司軍紀管理。據《新唐書·段秀實傳》記載,段秀實曾提議擔任軍候以整頓軍隊紀律,防止士兵劫掠百姓。

  3. 軍事情報代稱(較少見)
    部分文獻中,“軍候”也代指軍情或軍事動态,但這一用法相對罕見,多見于特定語境。


二、職能與曆史背景


三、相關文獻例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軍候的具體職能差異,可參考《漢書》《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土重舊奧竅巴謾暴殄天物博碩肥腯不綱布素層岚吃答赤瑕竄轶存誠但願如此道殺兌運飛騎該搭貫比黑文和味後知黃散讙嘩花繡跏婆經略矩彠買認綿子明燥奈苑扭力天平巧繁俏銷秋淚三心兩意神容神手慎終如始社直駛步是後眎事說得攏屬怨歲事鎖印貪夫糖稀歎嘉投竿土制罔道違舛烏曹物際兀卒陷隊相仇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