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恭敬。《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居處不莊,非孝也。” 王聘珍 解诂:“莊,恭也。” 明 方孝孺 《贈林士恭序》:“居處不可以不莊,懼其或慢以辱親也。”
(2).舊時書信結尾處的謙詞,猶言不恭。 明 張煌言 《答唐枚臣書》:“不備不莊,統希鑒正。” 清 熊文舉 《與紀伯紫書》:“謝教不莊,仰惟原宥。”
“不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不同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不恭敬、不莊重
指态度或行為不夠嚴肅、穩重,常用于描述舉止輕浮、隨意或不端正。例如:在極端正統派眼中,女性未包裹頭部會被視為“不莊重”。此外,成語用法中“不莊”也引申為不正派、不守道德準則。
舊時書信中的謙辭
古人常在書信結尾使用“不莊”作為自謙用語,表示“不恭”(如“不備不莊,統希鑒正”),多見于明清文人的書信往來中。
日常語境:
曆史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造句,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不莊》是一個詞語,意指不自以為是,不自負,不傲慢。
《不莊》的拆分部首為“彳”和“廣”,總計12畫。
《不莊》的來源很難準确追溯,但據考證,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用于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不盲目自高自大。
《不莊》的繁體字為「不莊」。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不莊》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以“不”字和“莊”字組合而成。
1. 他雖是大官,但從不莊,深得百姓的擁戴。
2. 她謙和而不莊,赢得了同事們的贊許。
不莊人、不莊略、不莊處、不莊重
謙虛、謹慎、謙遜
自大、傲慢、自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