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的意思、春社的详细解释
春社的解释
古时于春耕前( 周 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甞、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郑玄 注:“春田祭社。” 唐 王驾 《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张素 《得利寺》诗:“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
词语分解
- 春的解释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春节。春色。春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岁,如“春春正富”;
- 社的解释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
网络扩展解释
春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其含义与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起源与功能演变
- 商周时期:最初是男女聚会的狂欢节日,带有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遗风。
- 农耕社会转型:逐渐演变为祭祀土地神的核心活动,旨在祈求农事丰收。甲骨文已有相关记载,历史超过两千年。
二、时间与祭祀方式
- 日期:先秦至魏晋无固定日期,宋代后定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约春分前后),民间也有二月初二、初八等说法。
- 仪式:通过献祭、歌舞等方式表达对土地的感恩,形成“春祈秋报”传统(春社祈丰收,秋社谢神恩)。
三、文化内涵与民俗活动
- 农业信仰:体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祭祀强化“土地生养万物”的认知。
- 民俗特色:包括舞龙舞狮、社戏表演、共享春社饭等,部分地区保留饮酒治耳疾的习俗(如“治聋酒”)。
- 社会意义:促进社区凝聚力,衍生出“社会”一词,成为群体活动的文化源头。
四、文学与历史影响
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等诗句,生动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印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扩展提示:春社在元代后逐渐衰落,但部分习俗融入其他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仍可见其文化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春社(chūn shè)这个词的意思:
春社是指在春天举办的社会集会或庆典,通常是为了祈福、庆祝丰收或迎接春天的到来而举办的农民活动。
拆分部首和笔画:
春(chūn)的部首是日,总共有5个笔画;
社(shè)的部首是示,总共有7个笔画。
来源及繁体:
“春社”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人们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而举办的一种传统活动。在繁体字中,“春社”仍然是写作“春社”,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春字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上部分为三个小点,表示植物的花蕊,下部分则表示大地。社字在古代写作“舍”,表示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房屋。
例句:
1. 每年春社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庆丰收。
2. 春社上,人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祈福,希望来年的作物能够丰收。
3. 我们村的春社活动非常热闹,人们都穿着盛装,一起欢庆春天的到来。
组词:
春耕、春雨、春风、社会、社区
近义词:
春节、春日、丰收、盛会
反义词:
冬社、秋社
希望以上信息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