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社的意思、春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社的解释

古时于春耕前( 周 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甞、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郑玄 注:“春田祭社。” 唐 王驾 《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张素 《得利寺》诗:“柘柳阴浓春社罢,牛羊日夕牧童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春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事祭祀节日,专指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其本义源于"社"字,《说文解字》释"社"为"地主也,从示、土",段玉裁注"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

从岁时特征来看,春社日期按干支纪日法计算,取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这一计算方法在明清地方志中多有印证。祭祀仪式包含献酒、供奉太牢(牛、羊、猪三牲)及制作社饭等环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详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文学意象方面,春社在唐宋诗词中形成独特意境。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描绘了宴饮场景,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记录了南宋乡村社日风貌。这些作品成为研究古代民俗的重要文本。

现代传承中,春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部分地区延续。闽西客家人保留着"做春社"祭拜土地公的习俗,湘西土家族仍保持着社日制作蒿菜粑的传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收录的民俗志显示,这些活态传承对研究农耕文明具有标本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春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其含义与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起源与功能演变

  1. 商周时期:最初是男女聚会的狂欢节日,带有原始社会生殖崇拜的遗风。
  2. 农耕社会转型:逐渐演变为祭祀土地神的核心活动,旨在祈求农事丰收。甲骨文已有相关记载,历史超过两千年。

二、时间与祭祀方式

三、文化内涵与民俗活动

  1. 农业信仰:体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祭祀强化“土地生养万物”的认知。
  2. 民俗特色:包括舞龙舞狮、社戏表演、共享春社饭等,部分地区保留饮酒治耳疾的习俗(如“治聋酒”)。
  3. 社会意义:促进社区凝聚力,衍生出“社会”一词,成为群体活动的文化源头。

四、文学与历史影响

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等诗句,生动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印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扩展提示:春社在元代后逐渐衰落,但部分习俗融入其他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仍可见其文化延续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安周星傲很邦以民为本簸箕虫参味长计远虑赤白囊绌塞导习等竞风雨晦冥缚虎富康桴炭恭凳海龟含香好歇呴愉徊集皇帝之宝护领混水捞鱼活货奸枉简字脚蹬子积毁积累兢魂极治课椅跨陵乐耽立朝夕窿笃闷忿密切某子蔫头耷脑女及第喷水池聘贡贫穷潦倒饶有风趣仍耗扫殿山龛山沓召伯树释鞌视同儿戏淑节顺信松鹤条条框框遐徼先意小舅子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