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底事的意思、底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底事的解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後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僞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底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事”“為什麼”
    用于詢問原因或具體事件,常見于唐宋詩詞及古文獻。例如:

    • 唐·劉肅《大唐新語》:“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後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關你們什麼事?)
    • 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為何昆侖山的天柱倒塌?)
  2. 指示代詞,指“此事”
    強調當前談論的具體事件。例如:

    • 宋·林希逸《題達摩渡蘆圖》:“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若将此事與他相比)
    • 清·李漁《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此事令人羞怯)

二、語言背景

三、總結

“底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既可表疑問(何事),也可指代事件(此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陔餘叢考》等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事

《底事》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真相、本質、實情。它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底”,第二個字是“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底的部首是廣,筆畫數為7;事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5。

來源

“底事”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為人當知其底事,而後可交也。”底事意指人的本質和行為真相,隻有了解一個人的底事,才能真正與其交往。

繁體

繁體字“底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對于“底事”這個詞,古代人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上仍然保持了這兩個字的基本形态。

例句

1. 他一直隱藏着自己的底事,讓人很難了解他。
2. 隻有了解一個人的底事,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為人。

組詞

底事并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與一些形容詞、動詞搭配使用,例如:明白底事、探究底事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真相、本質、實情。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表面、外表、假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