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後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馀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僞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底事"是漢語中具有古典韻味的疑問代詞,其核心含義為"何事、為什麼",多用于表達追問或質疑的語氣。該詞在古籍文獻中呈現兩種典型用法:
表疑問的代詞性用法 指代未知事件的原委或緣由,常見于唐宋詩詞及明清小說。如《漢語大詞典》收錄的宋代王禹偁詩句:"底事不同岩上鶴,羽毛猶帶瀑邊苔",此處"底事"與"為什麼"構成互文,強化了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诘問。
表反诘的語氣副詞用法 在反問句中加強否定語氣,如《辭源》引《醒世恒言》:"你既有此神通,何不躲避災禍?"此類用法通過反問形式傳遞說話者的否定态度或意外情緒。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中古漢語時期,"底"字在六朝文獻中已具備疑問代詞功能,與"事"結合後形成固定詞組。現代漢語中雖已不作為日常用語,但仍在文學創作、曆史劇對白等領域保留其特殊表現力,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特别指出其在營造古典語境中的修辭價值。
“底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事”“為什麼”
用于詢問原因或具體事件,常見于唐宋詩詞及古文獻。例如:
指示代詞,指“此事”
強調當前談論的具體事件。例如:
“底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既可表疑問(何事),也可指代事件(此事)。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陔餘叢考》等權威典籍。
奧赜百神寶蹤便儇博覽采蓮慘文柴潁鏟馬镵針床席春扈毳衲德星坻鄂斷案斷腸猿飛鳥驚蛇腐蠸高才大學橫絶黃梅雨環境洄剌昏嫁活套菅蘧絶電空載靈承麥隴麽道明利暖煦煦偏氣前功盡滅七符六诏凄懷戚家蹊岖騎上老虎七言律詩三街兩市神經細胞缌麻服送配送獻漱流遂利騰羁銅輪退魚脫貂鼃咬蚊力五鬥祿無濟鄉宴夏篆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