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什麼顧慮和懼怕。《後漢書·楊震傳》:“ 豐惲 等見 震 連切諫不從,無所顧忌,遂詐作詔書,調發司農錢穀、大匠見徒材木,各起家舍、園池、廬觀,役費無數。”《宋書·顔延之傳》:“﹝ 延之 ﹞昧利苟得,無所顧忌。”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試案爾時人性,莫不絶異其前,入於自識,趣於我執,剛愎主己,於庸俗無所顧忌。”亦作“ 無所顧憚 ”。《周書·宣帝紀》:“唯自尊崇,無所顧憚;國典朝儀,率情變改。”
“無所顧忌”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人在言行或行動中沒有任何顧慮或忌諱,通常形容态度大膽、直接,甚至帶有一定程度的魯莽或不考慮後果的意味。
正面場景
“科學家在探索真理時應無所顧忌,勇于突破傳統框架。”
(強調追求目标的堅定态度)
負面場景
“他仗着權勢無所顧忌地欺壓下屬,最終衆叛親離。”
(暗示行為肆無忌憚,缺乏道德約束)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若描述積極行動(如改革、創新),可突顯勇氣;若涉及負面行為(如破壞規則),則隱含批評。
《無所顧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不受任何約束和顧忌,毫無顧忌地做事。形容人行動放縱、毫無顧慮。
《無所顧忌》的拆分為:“無”、“斤”、“士”、“心”。其中,“無”為部首,讀音為"Wú",代表沒有;“斤”讀音為“jīn”,為一個多義字,常見有衡量物品的重量單位;“士”讀音為“shì”,表示有文化修養的人;“心”讀音為“xīn”,表示心靈、内心。
《無所顧忌》總計五個筆畫,每個字的筆畫數為:無(4)、斤(4)、士(3)、心(4)。
《無所顧忌》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後漢書·管融傳》:“人皆畏罪,唯融無所顧忌。”意思是指管融不怕罪責,毫無顧慮。經過演變,成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表達。
繁體字中“無所顧忌”的寫法為“無所顧慮”,繁體字保留了更多的古代蹤迹。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無所顧忌》中的字在古代寫法中呈現出以下形态:
1. 他對自己的行為毫無顧忌地追求個人利益。
2. 這個藝術家在創作時完全無所顧忌,令人歎為觀止。
組詞:顧忌、毫無顧忌、無所不顧、無所不能、無所不能
近義詞:放肆、不受拘束、隨心所欲
反義詞:謹慎、小心翼翼、顧慮重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