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锉薄銅錢取其屑另鑄錢。《後漢書·劉陶傳》:“願陛下寬鍥薄之禁,後冶鑄之議。”
(2).澆薄;刻薄。《新唐書·魏徵傳》:“且暇豫而言,皆敦尚 孔 老 ;至於威怒,則專法 申 韓 。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鍥薄之風先搖。”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世未有鍥薄姦黠而友于兄弟者。”
“锲薄”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字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分析。從字形看,“锲”原指用刀刻物(《說文解字·金部》釋為“鎌也”),引申為“刻削”的抽象義;“薄”本義為草木叢生處(《說文解字·艸部》),後衍生出“不厚道”的比喻義,二者結合構成“刻薄”的同義複詞。
該詞在古籍中多表“苛刻、不寬容”之義,如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載:“锲薄者,雖清無采”,指待人處事過于嚴苛者即便清廉也缺乏光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闡釋:“凡刻削之事,古用金契,今用刀”,佐證“锲”與刻薄之意的關聯。
現代漢語中,“锲薄”屬于書面語,使用頻率低于“刻薄”,但在特定語境中仍具表現力,如形容制度嚴苛時可稱“锲薄之法”。需注意該詞與“锲而不舍”(《荀子·勸學》)中的“锲”存在語義差異,後者強調持續雕刻的動作,不含貶義色彩。
“锲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用例來理解:
古代經濟行為
指通過锉薄銅錢邊緣、收集金屬碎屑以重新鑄錢的非法手段。這種行為在漢代曾被嚴格禁止,如《後漢書·劉陶傳》提到:“願陛下寬锲薄之禁,後冶鑄之議”。知網百科進一步解釋,“锲薄”也指錢币因非法加工而變得薄小、厚薄不均的狀态。
形容性格或社會風氣
引申為“刻薄”“澆薄”,指人情淡薄或品行苛刻。例如《新唐書·魏徵傳》批評:“锲薄之風先搖”,描述道德未興而刻薄之風已盛的現象。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亦用此詞形容奸詐之人對待親族的冷漠。
該詞兼具具體行為(古代經濟弊端)與抽象特質(人性或風氣)的雙重含義,需根據文獻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愛溺騃拙安常履順班荊寶貨邊維碧芳酒刬地叉手笛槎頭縮頸鯿蟲虎春台戲次篆村業電視杜陵遺老鍍鋅粉骷髅俘系父息告引公務車怪言哈答寒鼈黃牌警告火丹匠籍将台禁脔格近視進巵羁辔吉普女郎急周各支勘合累氣列保默寓南拳内書生甯肯跑竹馬樵夫泉源屈佐桑海王國森翳收冬説不過死志鐵飯碗統管桶裙頭年亡國大夫威陵無舊午馔污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