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的意思、德法的詳細解釋
德法的解釋
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大戴禮記·盛德》:“故明堂,天法也;禮度,德法也。所以禦民之嗜慾好惡,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盧辯 注:“禮,謂三百三千也,唯有仁德也。” 王聘珍 解诂:“德法者,躬行心德,垂為法象也。”《孔子家語·執辔》:“夫德法者,禦民之具,猶禦馬之有銜勒也。”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網絡擴展解釋
“德法”是一個源自儒家思想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傳統經典和現代關系兩個層面解析:
一、傳統經典含義
-
基本定義
“德法”指儒家思想中合乎仁德的禮法,強調道德(德)與規範(法)的統一。如《大戴禮記·盛德》所述:“禮度,德法也”,即通過禮制将道德内化為行為準則。
-
經典出處
- 《孔子家語·執辔》将德法比喻為“禦民之具”,如同駕馭馬匹的缰繩,說明其社會治理功能。
- 盧辯注疏解釋為“躬行心德,垂為法象”,意指通過踐行道德形成示範性的規範。
二、德與法的關系
- 互補性
- 德為内在約束:基于仁愛、誠信等道德自覺(如“珍惜生命”的仁德)。
- 法為外在約束:通過強制力維護社會秩序(如“殺人償命”的法律)。
- 不可替代性
儒家強調兩者需結合使用:“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即重大原則需依法,日常小事可側重道德調節。
三、現代意義
在當代語境中,“德法”常被引申為德治與法治的結合,既要求個人修養道德品質,也強調遵守法律規範,體現社會治理的雙重維度。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德法關系的曆史演變,可參考《大戴禮記》原文或現代倫理學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法(dé fǎ)是指德國與法國的合稱,源自于德文和法文的國名。德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德和法。德的部首是彳,筆畫數為3;法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4。德法一詞的來源是德國和法國兩個國家的名稱的合成。在繁體字中,德法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德國通常寫作「狄吠」,而法國常寫作「法埧」。
以下是關于德法的一些例句:
1. 德法友好關系曆史悠久。
2. 德法兩國籤署了重要的合作協議。
3. 德法文化交流十分活躍。
一些與德法相關的組詞有:
1. 德法關系(dé fǎ guān xì):指德國和法國之間的關系。
2. 德法合作(dé fǎ hé zuò):指德國和法國的合作。
3. 德法友好(dé fǎ yǒu hǎo):指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一些近義詞包括:
1. 德意志(dé yì zhì):指德國的别稱,也可以泛指德國。
2. 法蘭西(fǎ lán xī):指法國的别稱,也可以泛指法國。
德法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合稱,代表的是兩個國家的結合。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