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帛的意思、楮帛的详细解释
楮帛的解释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水浒传》第一二○回:“ 济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庙宇,但见……纸炉巧匠砌楼臺,四季焚烧楮帛。”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闔家团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堂子》:“祭日悬黄幡,繫采绳,缀五色繒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陈香鐙。”
词语分解
- 楮的解释 楮 ǔ 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纸的代称:楮币。楮钱(旧俗祭祀时焚烧)。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帛的解释 帛 ó 丝织品的总称:布帛。帛书。帛画。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友善)。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楮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祭祀用品
根据、、等来源,楮帛主要指旧俗中祭祀时焚烧的纸钱。例如《水浒传》提到“四季焚烧楮帛”,清代文献中也有“焚楮帛”的记载,均与祭祀仪式相关。
-
字面引申义
网页提到,“楮”原指用桑树皮制成的纸,“帛”为丝织品,二者合称可代指古代文书或文物。但这一用法更偏向字面拆分,实际语境中较少单独使用。
二、用法与示例
- 祭祀场景:如“焚楮帛以祭祖”(),常见于传统节庆或宗教仪式。
- 文学引用:古典小说、史籍中多用于描述民俗,如《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元旦“焚楮帛”的习俗()。
三、词源与演变
“楮帛”最初可能源于古代以纸、布为媒介的祭祀传统,后逐渐专指纸钱。其含义从具体物品(纸与布)到抽象文化符号(祭祀、文献)的延伸,反映了汉语词汇的演变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水浒传》或清代民俗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楮帛》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楮帛(chǔ bó)是指古代纸张的一种常用名称。"楮"指的是桑树,"帛"则是指丝绸。所以"楮帛"二字意为用桑树纸制成的纸张和由丝绸制成的纸张。
拆分部首和笔画:
《楮帛》的拆分部首是:⺾(丨)和巾。其中,⺾(丨)代表的是竖,巾代表的是头巾。整体来看,"楮帛"这个词有两个部首,共计六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楮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生产工艺。在古代,纸张主要是由桑树的皮和丝绸制成的。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桑树皮或丝绸被加工成纤维状,并制成纸张。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获得了高质量的纸张,被称为"楮帛"。
在繁体字中,"楮帛"分别写作:櫧帛和襮裩。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指代同样的意思,即桑树纸和丝绸纸。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楮帛"的元音使用了"丨"字作为标记。而"楮"字的旧词形则是"几"的变形,"帛"字的旧词形则是"尺"的变形。这些旧词形在古代的文献和书法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例句:
1. 他喜欢用楮帛写字,使文字更加精美。
2. 这本书的纸质很好,仿佛是用楮帛制成的。
3. 他找到了一卷古代楮帛,上面记载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
组词:"楮画"(用楮帛作为绘画材料)、"楮签"(用楮帛制作的签纸)
近义词:"丝帛"、"纸张"
反义词:"竹简"、"木板"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