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楮帛的意思、楮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楮帛的解释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水浒传》第一二○回:“ 济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庙宇,但见……纸炉巧匠砌楼臺,四季焚烧楮帛。”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闔家团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堂子》:“祭日悬黄幡,繫采绳,缀五色繒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陈香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楮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祭祀时焚烧用的纸钱或冥币,主要由楮树皮制成的纸(即“楮纸”)仿照丝帛形态制作而成。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楮帛”专指祭祀活动中焚化以敬鬼神、祖先的纸质祭品。《汉语大词典》明确其“祭祀所用纸钱”之义,强调其材质(楮皮纸)与用途(仿帛焚烧)的双重属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2. 词义构成

    • 楮:即构树(学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树皮为传统造纸原料。《说文解字》释为“榖也”,段玉裁注:“楮皮可造纸”。
    • 帛:本指丝织品,引申为贵重衣料。“楮帛”一词以“帛”喻指纸钱的形制与象征价值,体现“以纸代帛”的祭祀习俗。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天工开物·杀青篇》,宋应星,明代。


二、文化背景与演变

  1. 历史渊源

    焚烧楮帛的习俗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唐代《通典》载:“凿纸为钱,类巫术之焚楮”,反映当时纸钱已广泛替代玉帛等实物祭品。宋代《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汴京市民“以纸楮叠为元宝”祭祀的场景。

    来源:《通典·礼典》,杜佑,唐代;《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孟元老,宋代。

  2. 象征意义

    楮帛被视为人间与冥界的媒介,焚烧后化为“阴间货币”。其材质取楮树皮,因楮木在道教文化中被赋予通灵特性(如《云笈七签》称楮木为“仙树”),强化了祭祀的宗教意涵。

    来源:《云笈七签·洞玄部》,张君房,宋代。


三、现代释义与延伸

在当代汉语中,“楮帛”仍保留其古义,但多用于文献或学术语境。日常表达中常以“纸钱”“冥币”替代。需注意其与“锡箔”(涂锡箔的纸钱)、“刍灵”(草扎祭品)等祭祀用品的区别,核心差异在于材质与制作工艺。

来源:《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辞源》(修订本):

    “楮帛:祭祀所用纸钱。楮皮可制纸,故称。”

  2.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

    “焚烧楮帛源于纸钱习俗,唐宋后成为汉族主流祭仪,象征对亡者的经济供养。”

“楮帛”是承载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重要物质符号,其释义需结合造纸史、民俗学及宗教观念综合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楮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祭祀用品
    根据、、等来源,楮帛主要指旧俗中祭祀时焚烧的纸钱。例如《水浒传》提到“四季焚烧楮帛”,清代文献中也有“焚楮帛”的记载,均与祭祀仪式相关。

  2. 字面引申义
    网页提到,“楮”原指用桑树皮制成的纸,“帛”为丝织品,二者合称可代指古代文书或文物。但这一用法更偏向字面拆分,实际语境中较少单独使用。


二、用法与示例


三、词源与演变

“楮帛”最初可能源于古代以纸、布为媒介的祭祀传统,后逐渐专指纸钱。其含义从具体物品(纸与布)到抽象文化符号(祭祀、文献)的延伸,反映了汉语词汇的演变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水浒传》或清代民俗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根八股蚌虎巴字被捕禀恤怖慄串珠大辣酥大练丹陵登实吊线叠见层出定国安邦嚲免独笋子蠹饷耳目股肱反叛烦散丰浸干镆狗马横赋暴敛画舡羁挂镜屉旌旐疚愧居国军主困控淋池陵道眉结耐苦呢呢痴痴浓谲屏置跄地嗛呥企怀青苗青云器秦垒屈从日出三竿审几度势奢泰殊隐松快酸凄太宰叹恨探丸媮生文栋项饰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