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潮劇的意思、潮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潮劇的解釋

戲曲劇種。形成于 明 代中葉,當時稱潮調。保留了很多 唐 宋 以來的古樂曲和 明 代弋陽腔的唱法。傳統劇目有《陳三五娘》等。流行于 廣東 潮州 、 汕頭 和 福建 南部。 東南亞 華僑居住地區也有演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潮劇是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又稱"潮音戲""潮州白字戲",以潮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粵東、閩南及東南亞潮籍華人聚居地。其形成可追溯至明代,據《中國戲曲志·廣東卷》記載,明嘉靖年間潮州已有"潮調"唱本流傳。

該劇種藝術特征包含三方面:其一,唱腔體系以聯曲體為主,融合弋陽腔、昆腔及本地民間音樂,具有"輕六""重六""活五"等調式變化;其二,伴奏樂器保留古制,使用二弦、椰胡、揚琴等特色樂器;其三,表演程式承襲宋元南戲遺韻,行當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其中"青衣""烏衫"等細分角色具有鮮明地方特色。

2006年潮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代表劇目包括《陳三五娘》《蘇六娘》等經典作品。據廣東省文化館資料顯示,現存傳統劇本達1300餘種,其中《荔鏡記》系現存最古老潮劇刻本,印證了該劇種在明清時期的繁榮發展。

網絡擴展解釋

潮劇是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及閩南一帶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下為詳細解釋:

1.定義與别稱

潮劇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戲”,是用潮州方言(或閩南方言)演唱的古老戲曲形式,屬于宋元南戲的分支。其名稱中“白字”源于當地方言對中州官話(正字)與本土語言(白字)的區分。

2.曆史起源

潮劇形成于宋元時期,距今已有430多年曆史,明代逐漸成熟,吸收了弋陽腔、昆曲、梆子、皮黃等戲曲元素,并結合潮州音樂、潮繡等民間藝術,最終形成獨特風格。

3.藝術特點

4.分布與影響

主要流行于粵東、閩南、台灣、香港及東南亞潮汕華僑聚居地,是海外潮人維系鄉情的重要文化紐帶。

5.文化地位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被譽為“中國古老戲曲存活的例證”,兼具曆史意義與審美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劇目或音樂特點,可參考來源網頁(如、5、8)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安詳恭敬敗井頹垣倍論邊沙泊位不避呈本程典瘡腫出塵不染吹糖人辭绂詞價打嚏東内洞中斷河坊本符葆浮冒蓋短過辟橫目将令驕霸腳後跟家務活錦柏驚魂失魄脊皮積射士九垓吉興看顧克石聯吟劉白魯迅墓陸鹽名不符實镆耶磨止捏貼噴漆起居沙牛硰石舍施蛇欲吞象守保書殿兕甲竦勇覃思豚豚洧盤五才無稱閑言閑語下一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