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詩之口。舌,借指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廷谳》:“各含悲眼看,頃刻踏危機。一生詩舌偏為祟。孤燈夜雨,枯樹寒灰,都付予圜室螢飛。”
“詩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詩舌(拼音:shī shé)指吟詩之口,其中“舌”借代“口”,屬于文學修辭中的借代手法。該詞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明代陳汝元《金蓮記·廷谳》中“一生詩舌偏為祟”一句,暗指詩人因吟詩之才反招緻困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詩人的語言能力或創作狀态,如“詩舌偏為祟”暗含詩人因言辭或詩作卷入紛争的無奈。需注意其古典文學屬性,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例句背景,可參考《金蓮記》相關文獻。
詩舌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多個意思。
詩舌由“言”和“舌”兩個部首組成,筆畫總共有11畫。
詩舌一詞起源于古代文學作品,主要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口才出衆,能夠流利地吟誦或創作詩歌。在現代,這個詞彙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娴熟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繁體字中,“詩舌”可以寫作「詩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詩舌可能寫作「詩脆」或「詩齒」等形式。古代的文字表達形式有時會與現代有所不同。
1. 他是個有詩舌的人,每次開口都能感動周圍的人。
2. 她的詩舌靈動美妙,讓人陶醉其中。
詩人、舌尖
口才、言辭
笨口拙舌、說不利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