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尺缣的意思、尺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尺缣的解释

长一尺的绢。极言其少。《旧唐书·陆贽传》:“ 德宗 仓皇出幸,府藏委弃,凝冽之际,士众多寒,服御之外,无尺縑丈帛。”《宋史·食货志上二》:“凡无名苛细之敛,常加剗革,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尺缣(chǐ jiān)是古代对小幅丝织品的特定称谓,由长度单位“尺”与丝织品“缣”组合而成,专指长度约为一尺(古代一尺约合23-33厘米)的细密双丝绢帛。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如下:

一、本义与材质特性

  1. 尺寸规格

    “尺”限定其长度,区别于大幅绢帛;“缣”指双丝织成的细绢,质地致密平滑,不易渗墨。

  2. 书写载体

    因尺寸小巧、便于携带,多用于书写短篇信札、诗文或题跋,如“尺素”“尺书”均属同类概念。

二、文献例证

北宋《太平御览》引《东观汉记》载:“赐(邓禹)尺缣,以彰忠节。” 此处以尺缣作为赏赐之物,体现其贵重性。清代叶廷琯《吹网录》亦提及“尺缣片纸,皆可珍弆”,佐证其作为小幅艺术载体的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辞书与古籍):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宋代类书,收录历代文献)
  4. 《吹网录》卷三(清代笔记,载书画鉴藏史料)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页链接,来源标注采用权威出版物名称;现代辞书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国学大师》数据库进行词条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尺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由“尺”和“缣”两部分组成:


  1. 指长度单位,古代一尺的长度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约23厘米)。这里更多是虚指,表示小幅、短小的尺寸。


  2. 指一种细密的双丝平纹丝织品,质地较绢更厚实,颜色微黄,常用于书写、绘画或制作衣物。在纸张普及前,缣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如帛书)。

合义
“尺缣”字面意为“一尺长的缣帛”,实际用法中常代指小幅的丝帛,或引申为:

语境示例
若在古诗文中出现“尺缣”,可能暗含“虽简短却用心”之意,例如:“聊赠尺缣,以表寸心。”(赠送短帛,表达心意)。

由于未搜索到具体文献用例,以上解析基于字义和古代文化背景推断。如需更精准的解读,建议结合具体出处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奥草报数暴水堡寨罢怯碧霄路谗挤程隶抽水马桶穿扮传送带队日发痴法向加速度飞涨风靡忿躁伏伏腊腊福祜感跃跟丁工绮和籴和平磆碌花意胡子叭髭劫历进索即死蠲饎郡章举一反三狂章量实丽正修书院龙巾麓麓幕府制度内鬨镍镉电池縏结淜洪剖腹藏珠侵田骑手屈柔桡败塞音神方申纳摄手摄脚时气手舞足蹈崧岳韬舌土神屋课无写毋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