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革的意思、鸱革的詳細解釋
鸱革的解釋
指用革囊浮之于江的 春秋 吳 人 伍子胥 。 明 劉基 《錢唐懷古得吳字》詩:“鴟革愁何極,羊裘釣不迂。”參見“ 鴟夷 ”。
詞語分解
- 鸱的解釋 鸱 (鴟) ī 古書上指鹞鷹:鸱張(嚣張、兇暴,像鸱張開翅膀一樣)。鸱視(昂首而視,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顧。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兇惡)。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革的解釋 革 é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改變: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衆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革。變革。 取消,除掉
網絡擴展解釋
“鸱革”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
基本釋義
“鸱革”指春秋時期吳國大臣伍子胥的遺體被裝入革囊(皮袋)浮于江中的事件,後成為其代稱。該詞由“鸱”(貓頭鷹,象征不祥)和“革”(皮革)組成,暗含悲壯色彩。
-
曆史背景
伍子胥因勸谏吳王夫差防備越國而被賜死,死後遺體被裝入革囊抛入江中。這一事件在《史記》等文獻中有記載,“鸱革”成為其悲劇命運的象征。
-
文學引用
明代劉基在《錢唐懷古得吳字》中寫道:“鸱革愁何極,羊裘釣不迂”,以“鸱革”代指伍子胥,表達對其遭遇的哀歎。
-
關聯詞彙
“鸱革”與“鸱夷”同源,後者原指皮制酒囊,因伍子胥被裹屍投江的典故衍生出“沉江忠臣”的意象,後也用于形容被迫害的賢士。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出現,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史記·伍子胥列傳》或相關古籍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鸱革(ché gé)一詞意指老鷹和貓的皮革制成的盔甲,多用于戰鬥時保護身體。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鳥部和革部,鳥部表示與鳥有關,革部表示與皮革有關。它的筆畫總共為10畫。《鸱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來形容一種防護衣物來自于貓和老鷹的皮革制成的盔甲。在繁體字中,鸱革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可以寫作“鴟革”。
以下是一些關于鸱革的例句:
1. 他穿着鸱革制成的盔甲,勇往直前。
2. 在古代戰争中,戰士們常常披上鸱革來保護自己。
關于鸱革的組詞,可以有鸱革制成、鸱革盔甲等。
近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類似的詞彙,如鸱革衣甲、鸱革胸甲等。
反義詞方面,由于鸱革是用于保護身體的裝備,所以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