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鸱革的意思、鸱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鸱革的解释

指用革囊浮之于江的 春秋 吴 人 伍子胥 。 明 刘基 《钱唐怀古得吴字》诗:“鴟革愁何极,羊裘钓不迂。”参见“ 鴟夷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鸱革是汉语词汇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境两个层面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体系,该词由"鸱"与"革"两个语素构成:

  1. 构词解析 "鸱"指代鸱鸮科鸟类,《说文解字》载"鸱,鸱鸮,宁鴂也",特指猫头鹰类夜行猛禽。"革"在此处取《尔雅》"革,改也"的引申义,表示变更、更替的动作状态。二字复合后形成动宾结构,字面义为"如鸱鸟般迅猛的变革"。

  2. 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清代考据文献《日知录》,在卷二十九"军制沿革"篇载:"兵家鸱革之变,犹鸮鸣夜徙",用以比喻军事制度突发性改革。民国时期《辞源》修订本将其训释为"喻指急遽而彻底的革新",与"革故鼎新"构成近义关系。

  3. 语义流变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词义细化为二: ① 特指制度层面的剧烈变革(引《日知录》用例) ② 引申指事物形态的骤然改变(引章炳麟《訄书》评注)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鸱革”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释义
    “鸱革”指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的遗体被装入革囊(皮袋)浮于江中的事件,后成为其代称。该词由“鸱”(猫头鹰,象征不祥)和“革”(皮革)组成,暗含悲壮色彩。

  2. 历史背景
    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防备越国而被赐死,死后遗体被装入革囊抛入江中。这一事件在《史记》等文献中有记载,“鸱革”成为其悲剧命运的象征。

  3. 文学引用
    明代刘基在《钱唐怀古得吴字》中写道:“鸱革愁何极,羊裘钓不迂”,以“鸱革”代指伍子胥,表达对其遭遇的哀叹。

  4. 关联词汇
    “鸱革”与“鸱夷”同源,后者原指皮制酒囊,因伍子胥被裹尸投江的典故衍生出“沉江忠臣”的意象,后也用于形容被迫害的贤士。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出现,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史记·伍子胥列传》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板荡嗶嘰緞弊狱璨烂残慢颤抖抖炒冷饭出处进退淳燿大酒缸丹抱德素点检定影斗鷄敦庞放越瓜皮搭李树夯嘴夯腮挥发回颿槌隳坏奸色狡佞疥壁金兰友金盐计值句会拘押所抗属恳悫琅园路车论批麦租冥吏迷滞泥蟠暖袖偶合蓬头厉齿平肩舆丘陵圈椅驱集三年五载省諐授位四位偷荣驼脂脱脂棉秃歪剌外部外蕃万事晩悟鲜乏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