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尺牍。赤,通“ 尺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习为词命,童子入小学则教以应对,盖赫蹏未兴,赤牘未削,一切利害事宜皆面陈而口宣之。”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赤牘三朝事,青编四海传。”
(2).尺牍。赤,通“ 尺 ”。指书信。 明 臧懋循 《与茅康伯书》:“足下不远千里,而赐不佞翰貺,溢美之言盈于赤牘。”
赤牍(chì d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赤
本义指朱红色,引申为“显露、空净”之意。《说文解字》释:“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在文书语境中,“赤”强调公开、无修饰的状态,如“赤手空拳”即表毫无隐藏。
牍
指古代书写用的狭长竹木片,《说文》载:“牍,书版也。”后泛指文书、信件,如“尺牍”即书信代称。
“赤牍”字面意为未经装潢的素简,引申为不加修饰的原始文书。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该词多见于汉代文书制度及后世文论:
行政文书
汉代公文制度中,“赤牍”指官府草拟的初稿简册。因无需朱漆装饰,区别于正式呈递的“黄卷”(黄麻纸卷宗),体现文书等级差异。
《汉官仪》:“凡奏事以启,初稿书赤牍,定本乃用黄卷。”
文学批评
唐宋文人以“赤牍”喻指返璞归真的文风。如苏轼评陶渊明诗作:“如赤牍书田舍事,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赞其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
书法艺术
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北碑南帖论》提及:“北朝碑刻犹存赤牍遗意”,指北魏碑文保留竹简书写的直率笔法,区别于南朝法帖的婉转修饰。
当代使用中,“赤牍”多见于历史研究及文学鉴赏领域,词义聚焦于:
参考来源
“赤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通假释义
“赤”在词中通假为“尺”,因此“赤牍”即“尺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简或书信)。这种通假现象在汉字演变中常见,属于同音或近音替代。
具体含义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或文史研究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代对象(实物或书信)。
坳堂北风背境绷吊考讯笾豆鼈鱼闭链烃毕现春葱咡丝发茎方棱芳猷分流富溢福用工资管着龟鹤遐龄衮衣綉裳姑且故式憨葱焊条禾鸡闳诞虹伸见恕醮酒架势坎宫贶室老大儿礼爱俪祉陇上栾华面颔沵迤南箕内开旁礴纰蠹品定弃道任术倾酤青氊荣庆上下水涉笔成趣申辩折席食火鸡四士讨愧跳马龆岁拖船歪摆布心不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