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斥黜的意思、斥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斥黜的解释

亦作“ 斥絀 ”。弃逐;黜免。 汉 刘向 《列女传·卫宗二顺》:“今我无子,于礼,斥絀之人也,而得留以尽其节,是我幸也。”《后汉书·郎顗传》:“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后汉书·黄琼传》:“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斥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是指罢免、贬斥、革除(官职),带有明显的贬义和惩罚性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释义:

    • 罢免官职: 指因过失、罪责或政治原因,将官员从职位上革除、罢免。这是“斥黜”最核心、最常见的含义。它强调上级对下级的处罚性行为,使其失去原有的地位和权力。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
  2. 构词分析:

    • 斥: 本义有驱逐、排斥、责备、指摘、废弃等意思。在此词中,取其“排斥、废弃、贬退”之意。
    • 黜: 本义指降职或罢免官职,特指对官员的贬斥、废退。
    • 斥黜: 两个字意义相近,都有贬退、废弃的意思,组合后形成同义复合词,强化了“罢免、贬斥”的语义。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文献出处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史书、政论等记载官员任免的语境中。例如:
      • 《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有官员因罪被“斥黜”的案例(具体原文需查证《汉书》)。
      • 后世史书或政论文章中也常使用该词描述官员的贬谪。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二十四史》相关记载。
  4. 近义词辨析:

    • 罢黜: 与“斥黜”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都指免除官职。有时“罢黜”更侧重“使其去位”的结果。
    • 贬斥: 意义更广,既可指降职或免官(与斥黜同义),也可指贬低、指责。
    • 革职: 现代更常用的词,指开除公职,语义明确直接。
    • 废黜: 通常用于指帝王被赶下台,对象和严重程度更高。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同义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斥黜”已非常罕见,属于典型的书面语和历史词汇。在描述古代历史事件或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可能会用到。日常表达中,“罢免”、“撤职”、“革职”更为常用。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斥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罢免官职、贬斥革职,强调因过错或政治原因对官员进行的惩罚性免职行为。其核心在于“黜”(罢免),并用“斥”(排斥、废弃)加以强化。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职官制度和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斥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ì chù,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书面用语,主要用于描述对官员或人物的贬斥与罢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词结构

    • 斥:本义为排斥、责备,引申为驱逐、革退;
    • 黜:意为降职、罢免。
      二字连用,表示通过贬斥的方式将某人罢免或驱逐。
  2. 核心含义
    指对无德无才、品行恶劣或失职者的弃逐和罢免,常见于古代政治或礼法语境。例如《后汉书·黄琼传》提到“诸无功德者,宜皆斥黜”(),强调对无功无德之人的贬黜。

  3. 文献用例

    • 汉代刘向《列女传·卫宗二顺》:“斥絀(同‘黜’)之人”指因礼法被驱逐者();
    • 《后汉书·郎顗传》建议“亟加斥黜”酷吏,以安抚百姓()。
  4.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属于典型的文言词汇。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板油冰操兵荒波导餐嚼餐松饮涧草奏长筵翠茂寸有所长大恶大清明大洲吊车风藻冈阪故实黑洞黄门鼓吹浑混结搆解维九埏就汤下麪就席糠糜刊期科车客耕藜蕨陵阳翎羽临决流洽緑肥没张志明医跑腿儿砰湃漂游千米圈缋趋尚荣魄森特上摈梢桶伸志射月手无寸铁水郭岁祀桃门挺擢外号问卜五大三粗五籍狭路鸮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