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橋的官吏。《南史·梁豫章王綜傳》:“ 魏 法,度 河橋 不得乘馬, 綜 乘馬而行,橋吏執之送 洛陽 。”
“橋吏”是一個曆史詞彙,指古代負責管理橋梁的官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守橋的官吏,主要職責是維護橋梁秩序、監督通行規則。例如《南史·梁豫章王綜傳》記載,北魏時期規定過橋不得騎馬,豫章王蕭綜違規時被橋吏抓捕送官。
曆史背景
該詞多見于南北朝至隋唐文獻,反映出古代對交通要道的嚴格管理。橋吏通常隸屬地方官府,需執行橋梁通行法規,如限制車馬速度、檢查違禁物品等。
職責範圍
除日常巡查外,還需負責橋梁維修、征收過橋稅(若有)、應對突發事件(如洪水損毀)等。部分重要橋梁的橋吏可能由軍隊派駐,兼具防禦職能。
詞源構成
“橋”指代管理對象,“吏”表示官職,屬于古代基層官吏的稱謂,類似“亭吏”“驿吏”等。
若有進一步考證需求,可查閱《南史》《魏書》等史料原文,或參考漢典、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橋吏》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在橋梁上執行巡視或管理交通等職責的人。他們負責确保橋梁的安全,并管理橋上的交通秩序。
《橋吏》由“木”部和“吏”部組成。其中,“木”部是指木頭或與木相關的事物,而“吏”部表示與官員、人事管理有關的意義。
《橋吏》的總共有8個筆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橫、橫、橫、豎、橫折、撇、捺、橫。
《橋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橋吏是負責管理橋梁交通的監管人員,以确保橋梁的安全和順暢的交通。由于橋梁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因此橋吏的職責也非常重要。
在繁體字中,“橋”和“吏”的字形并未發生變化,仍然保留着與簡體字相似的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橋吏》為例,古漢字的寫法中,字形保留了與現代相似的結構,但筆畫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1. 這位橋吏一直為橋梁的安全和交通秩序負責。
2. 請問橋吏,這座橋是否能通行?
3. 橋吏的巡視工作是确保橋梁交通暢通的重要一環。
一些與《橋吏》相關的詞語:
橋梁、巡視、交通秩序、管理、安全。
吏部、木制品、橋頭、吏治、工部。
近義詞:橋衛、橋監、橋頭、橋長。這些詞語也表示在橋梁上執行巡視、管理交通等職責的人。
反義詞:過路人、行人。這些詞語表示經過橋梁的普通人,不承擔橋吏的職責和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