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激的意思、哀激的詳細解釋
哀激的解釋
指聲音悲涼而激越。 三國 魏 應璩 《與滿公琰書》:“ 牙 曠 高徽, 義 渠 哀激。”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惟《商書》時有哀激之音。”
詞語分解
- 哀的解釋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歎。哀鳴。哀思。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哀豔(詩文凄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哀悼。默哀。 舊時稱死去母親:哀子(.母喪而父存;
- 激的解釋 激 ī 水受阻遏,震蕩而湧或飛濺:沖激。激蕩。激濁揚清(沖擊污水,讓清水上來,喻打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 冷水突然澆淋或沖、泡食物:激酸菜。 鼓動,使人的感情沖動:刺激。激勵。 感情沖動:感激。
專業解析
哀激,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哀”和“激”兩個語素構成,常用于形容聲音或情感狀态,帶有強烈的悲怆和激昂色彩。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聲音或情感悲怆凄切而又高亢激越。它融合了深沉的悲哀與強烈的激憤、激動兩種情緒狀态,形成一種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的表達。
二、語素解析
- 哀 (āi):
- 本義指悲傷、悲痛。《說文解字》釋為“閔也”,即憐憫、哀傷之意。
- 引申為悼念、憐憫、哀歎等義。
- 在“哀激”中,“哀”側重表達聲音或情感中蘊含的深切悲傷、凄楚、痛惜之情。
- 激 (jī):
- 本義指水勢受阻後騰湧飛濺。《說文解字》釋為“水礙衺疾波也”,即水流受阻而斜行,形成急速的波浪。
- 引申為(感情)激動、強烈;(聲音)高亢、猛烈;激發、激勵等義。
- 在“哀激”中,“激”側重表達聲音或情感表現出的高亢、激越、強烈、難以抑制的狀态。
三、具體内涵與用法
- 形容聲音:
- 指聲音既飽含悲痛哀傷,又顯得高亢、激越、穿透力強。常用于描述哭聲、歌聲、樂聲(如琴聲、笛聲、唢呐聲)、呼喊聲等。
- 示例:戰場上受傷士兵的哀激呼喊;戲曲中表現極度悲憤時的唱腔;古琴曲中表現家國情懷的段落。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在相關詞條釋義中體現了這種聲音特質。
- 形容情感狀态:
- 指内心情感交織着深切的悲痛與強烈的激憤、激動。這種情感往往源于巨大的不幸、冤屈、挫折或對不公的強烈反應,悲痛到了極點,反而迸發出一種激昂的力量。
- 示例:得知親人蒙冤而死的哀激之情;面對國破家亡時内心的哀激。
-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解釋相關語境時,常将“哀”與“激憤”等情緒關聯。
- 文學與修辭效果:
- “哀激”一詞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在極端情境下的情感爆發或聲音特征,營造悲壯、震撼的藝術效果。
- 來源參考:在古典詩詞和散文研究中(如《辭源》修訂本),常分析此類情感或聲音描寫的表達效果。
四、總結
“哀激”的核心在于“哀”與“激”的矛盾統一:深沉的哀傷并不表現為完全的壓抑或消沉,而是以高亢、激烈、難以抑制的形式爆發出來。它描述的是一種悲痛至極而迸發出的激越狀态,無論是外在的聲音表現還是内在的情感體驗,都充滿了張力與感染力。該詞多見于書面語,尤其用于描繪強烈戲劇沖突或深沉情感表達的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哀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
基本含義
指聲音悲涼而激越,常用于形容音樂、言辭或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例如三國時期應璩在《與滿公琰書》中提到的“義渠哀激”,以及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商書》時使用的“哀激之音”。
-
詞義解析
- 哀:表示悲傷、悲痛或憐憫,如“哀鳴”“哀其不幸”。
- 激:指強烈、激越,常與情感或聲音的激烈表達相關。
二者結合後,既包含情感上的悲怆,又強調表達方式的強烈沖擊力。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具有感染力的悲壯氛圍。例如古樂、詩詞或特定情境下的言辭(如悼念、抒懷等)。
-
相關文獻與示例
- 應璩《與滿公琰書》:“牙曠高徽,義渠哀激。”
- 魯迅評《尚書·商書》:“時有哀激之音。”
-
注意區分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引申為“悲傷或憤怒的情緒”,但主流解釋仍以聲音特質為核心,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魯迅相關文學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奧旨白篷船筆底龍蛇璧翣皕宋筆性寀僚測識鈔邏炒米吃冤枉道憲大望墊溢定實短命鬼笃恨敦碩度制惡字峯巒豐年玉荒年谷棡鼓曲貢試罟客榖皮巾瞽師酣然入夢黃蝶黃鞓瓠蠡瓠葉羹奸富嘉蓺精能涓子砍一枝損百枝巋崎木瘿破陷牆墉強陣七步成章葺屋羣邦上述上知霜淇淋説不到泰階嘽唌疼熱天球儀鐵牢土山頭果毅文君物變務要向望香雲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