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哀激的意思、哀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哀激的解释

指声音悲凉而激越。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 牙 旷 高徽, 义 渠 哀激。”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惟《商书》时有哀激之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哀激,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哀”和“激”两个语素构成,常用于形容声音或情感状态,带有强烈的悲怆和激昂色彩。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声音或情感悲怆凄切而又高亢激越。它融合了深沉的悲哀与强烈的激愤、激动两种情绪状态,形成一种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表达。

二、语素解析

  1. 哀 (āi):
    • 本义指悲伤、悲痛。《说文解字》释为“閔也”,即怜悯、哀伤之意。
    • 引申为悼念、怜悯、哀叹等义。
    • 在“哀激”中,“哀”侧重表达声音或情感中蕴含的深切悲伤、凄楚、痛惜之情。
  2. 激 (jī):
    • 本义指水势受阻后腾涌飞溅。《说文解字》释为“水礙衺疾波也”,即水流受阻而斜行,形成急速的波浪。
    • 引申为(感情)激动、强烈;(声音)高亢、猛烈;激发、激励等义。
    • 在“哀激”中,“激”侧重表达声音或情感表现出的高亢、激越、强烈、难以抑制的状态。

三、具体内涵与用法

  1. 形容声音:
    • 指声音既饱含悲痛哀伤,又显得高亢、激越、穿透力强。常用于描述哭声、歌声、乐声(如琴声、笛声、唢呐声)、呼喊声等。
    • 示例:战场上受伤士兵的哀激呼喊;戏曲中表现极度悲愤时的唱腔;古琴曲中表现家国情怀的段落。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在相关词条释义中体现了这种声音特质。
  2. 形容情感状态:
    • 指内心情感交织着深切的悲痛与强烈的激愤、激动。这种情感往往源于巨大的不幸、冤屈、挫折或对不公的强烈反应,悲痛到了极点,反而迸发出一种激昂的力量。
    • 示例:得知亲人蒙冤而死的哀激之情;面对国破家亡时内心的哀激。
    •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解释相关语境时,常将“哀”与“激愤”等情绪关联。
  3. 文学与修辞效果:
    • “哀激”一词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在极端情境下的情感爆发或声音特征,营造悲壮、震撼的艺术效果。
    • 来源参考:在古典诗词和散文研究中(如《辞源》修订本),常分析此类情感或声音描写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 “哀激”的核心在于“哀”与“激”的矛盾统一:深沉的哀伤并不表现为完全的压抑或消沉,而是以高亢、激烈、难以抑制的形式爆发出来。它描述的是一种悲痛至极而迸发出的激越状态,无论是外在的声音表现还是内在的情感体验,都充满了张力与感染力。该词多见于书面语,尤其用于描绘强烈戏剧冲突或深沉情感表达的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

“哀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1. 基本含义
    指声音悲凉而激越,常用于形容音乐、言辞或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例如三国时期应璩在《与满公琰书》中提到的“义渠哀激”,以及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商书》时使用的“哀激之音”。

  2. 词义解析

    • 哀:表示悲伤、悲痛或怜悯,如“哀鸣”“哀其不幸”。
    • 激:指强烈、激越,常与情感或声音的激烈表达相关。
      二者结合后,既包含情感上的悲怆,又强调表达方式的强烈冲击力。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描述具有感染力的悲壮氛围。例如古乐、诗词或特定情境下的言辞(如悼念、抒怀等)。

  4. 相关文献与示例

    • 应璩《与满公琰书》:“牙旷高徽,义渠哀激。”
    • 鲁迅评《尚书·商书》:“时有哀激之音。”
  5. 注意区分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提到该词可引申为“悲伤或愤怒的情绪”,但主流解释仍以声音特质为核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鲁迅相关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宝物拔起迸溢崩症碧泱泱才俊昌懋畜君嘚瑟钓弋端恪恶躁方骖竝路分弦覆亏告窆咕叨国玺沽誉寒官旱烟贿币昏莫夹缝检察箭旗牋书焦先贾生机格津门亭俊庞可丕丕筷笼子兰汤了悟劣迹力钧势敌论争茂育面戒慕光内妓怒臂青菜逑好麴王莎搭八诗丐时漏四摄逃遯铁案橐装外转汪氏舞剧现丑像座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