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稱胫骨。《素問·刺腰痛論》:“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胻骨》:“胻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名臁脛骨者也。其骨二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在後者名輔骨,其形細。”
“成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基本定義
成骨即胫骨,指人體小腿内側的長骨(位于膝蓋至腳踝之間),與腓骨并列。這一解釋源自中醫典籍,如《素問·刺腰痛論》提到“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而《醫宗金鑒》進一步說明其位置:“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其形粗”。
醫學擴展
在中醫中,成骨也被視為經外奇穴名,位于膝蓋外側骨突處,用于針灸治療腰痛等症。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成骨”一詞源自《禮記·表記》中的“成骨節”,原指動物骨骼形成的階段,後引申為人的品質或能力通過磨煉得到提升,例如形容“曆經磨難後變得堅韌”。不過此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少見,更多見于文學或比喻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典籍原文或穴位定位,可參考《素問》《醫宗金鑒》等文獻。
《成骨》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肉部首),右邊是“骨”(骨部首)。共有10畫。
《成骨》一詞源自于古漢語,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左傳·襄公四年》。“成”表示形成發育,骨”則指骨骼。
繁體字中的《成骨》保留了原始的字形,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骨”這個詞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保持着“⺼”和“骨”的組合關系。
1. 苗族古代人們相信音樂能夠幫助嬰兒更好地成骨發育。
2. 運動對于青少年的成骨發育非常重要。
發育成骨、骨骼、骨折、骨髓等。
骨化、個體骨骼發育、骨骼成長等。
破骨、骨弱、骨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