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row away their armor(英armour) and trail their weapons behind them] 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形容大敗而逃的狼狽相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
(1).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戰敗逃跑的狼狽相。《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禦奏折》:“而乃棄甲曳兵,望風奔潰, 廣平 一帶,州縣紛然瓦解。” 楊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第一節:“敵棄甲曳兵,退至二道橋。”
(2).泛指失敗。比喻論争失敗後的狼狽狀态。 梁啟超 《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于是乎所謂國民總意説,不得不棄甲曳兵,設遯詞焉,而變為國民多數説。”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在《民報》堅決有力的進攻下,《新民叢報》終于棄甲曳兵、完全失敗,最後不得不宣告停刊。”
“棄甲曳兵”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 jiǎ yè bī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丢棄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戰敗時狼狽逃竄的樣子。其中,“棄”意為丢棄,“甲”指铠甲,“曳”為拖拽,“兵”指兵器。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孟子以此比喻戰争中逃兵的行為,後引申為失敗後倉皇逃竄的場景。
部分非權威解釋(如)提到“棄甲曳兵”可能指戰術性輕裝行動,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建議以傳統釋義為準。
該成語的變體“曳兵棄甲”意義相同,僅詞序調換,如陳毅詩句“曳兵棄甲暗投降”。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來源。
棄甲曳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丢下盔甲,拖着兵器。它的拆分部首是弓(p), 冖(mi), 折(zhe), 曳(yi), 廾(gong)。它由5個筆畫組成。棄甲曳兵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
棄甲曳兵的繁體字為棄甲曳兵。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态和現在有所不同。棄甲曳兵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棄甲曳兵。
他在戰場上遇到了了強敵,不得不棄甲曳兵,逃回了自己的陣營。
棄甲 (qì jiǎ) - 丢下盔甲
曳兵 (yè bīng) - 拖着兵器
抛甲棄兵 (pāo jiǎ qì bīng) - 丢掉盔甲和兵器
解甲歸田 (jiě jiǎ guī tián) - 脫下盔甲回到農田勞作
執甲揚兵 (zhí jiǎ yáng bīng) - 手持兵器,高舉盔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