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谷名。在 北京市 密雲縣 西南。又稱 寒谷 、 燕谷山 。《太平禦覽》卷八四二引 漢 劉向 《别錄》:“傳言 鄒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鄒子 居之,吹律而溫至生黍,到今名 黍谷 焉。”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赉絲布等啟》:“ 靈臺 久客,從此數炊。 黍谷 長寒,於今更暖。” 清 方文 《寄懷從子密之》詩:“春将回 黍谷 ,人尚隔 桃源 。”
(2).借指陰陽家。因 戰國 齊 著名陰陽家 鄒衍 曾居 黍谷 ,故名。《北史·文苑傳序》:“ 淹中 、 稷下 ,八儒、三 墨 之異; 漆園 、 黍谷 ,名、法、兵、農之别。雖雅誥奧義,或未盡善,考其遺跡,亦賢達之流乎!”
“黍谷”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黍谷是位于今北京市密雲區西南的一處山谷,曆史上又稱寒谷或燕谷山。據《太平禦覽》引漢代劉向《别錄》記載,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曾居于此地。傳說該谷原本氣候寒冷、無法耕種,鄒衍通過“吹律”(一種古代調和陰陽的方術)使氣溫回升,最終能生長黍米,故得名“黍谷”。這一典故在北周庾信的詩文和清代方文的《寄懷從子密之》中均有提及。
因鄒衍的傳說,“黍谷”也被引申為陰陽家的代稱。例如《北史·文苑傳序》中将“黍谷”與“漆園”(代指道家)并列,用以指代不同學派。後世文獻中,“黍谷”常被用于比喻通過智慧改變自然環境的典故。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地理記載及文化隱喻,主要參考自權威詞典與古籍引證。
《黍谷》是指稻谷和黍谷,它是古代對稻谷和黍谷的合稱。稻谷是指稻子,而黍谷則是指黍子,兩者都是重要的農作物。
《黍谷》的部首是禾部和黍部。字形結構由7個筆畫組成。
《黍谷》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農耕文化。稻谷和黍谷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人們賴以維生的來源之一。
《黍谷》的繁體字為「黍谷」。
古代漢字寫作「黍穀」,其中「谷」字用「穀」形代替。
1. 農民在黍谷中勤勞耕作。
2. 《黃帝内經》中記載了關于黍谷的養生方法。
黍苗、谷物、稻黍、黍稷
稻黍、谷物、糧食
花卉、水果、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