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不著紙,以防墨污。《南齊書·高逸傳·庾易》:“ 安西 長史 袁彖 欽其風,通書緻遺。 易 以連理機、竹翹書格報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八:“﹝ 汪宜秋 ﹞《病起》雲:‘手戰愈增書格弱,目昏翻厭紙窗明。’”
(2).書法的風格。 明 徐樹丕 《識小錄·李嗣真》:“ 李嗣真 論 右軍 書格不同:《樂毅論》、《太史箴》,皆正大有忠臣烈士之象;《誓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順孫之象。”
(3).供摹寫用的範本。因常以方格為界,故名。俗又稱仿格。 清 厲鹗 《悼亡姬詩》序:“影搨書格,略有楷法。”
書格是漢語詞彙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器具功能 《漢語大詞典》定義書格為"存放書籍的架格",指古代書房中用于分層置書的木質家具,常見于明清文人書房。其形制多采用榫卯結構,格闆間距依書籍尺寸定制,兼具實用與裝飾性。
藝術标準 在書法品評體系中,《中國書法術語辭典》将書格引申為"書寫法度與品格",如董其昌《畫禅室隨筆》所述:"作書須得晉人蕭散書格",特指作品中體現的格調氣韻。
文獻學概念 《文獻學概要》記載書格在版本鑒定中專指"古籍版框界行",即古代雕版印刷時用竹刀壓出的文字定位線,這種工藝特征成為判斷刻本年代的重要依據。
哲學隱喻 《文心雕龍注》中"書格如人格"的論述,賦予該詞道德維度,強調書寫活動中體現的創作者精神境界,這種用法在宋代文人題跋中尤為常見。
該詞義項演變軌迹清晰呈現了中國文化"器以載道"的傳統思維,從具體器物到抽象概念的延伸,反映出漢語詞彙多維度表意的特點。
“書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差異,主要涵蓋以下三類解釋:
指古代書寫時用于支撐手臂的文具,防止手腕接觸紙張導緻墨漬污染。這種工具常見于傳統書寫場景,例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提到“手戰愈增書格弱”,即描述書寫時使用書格輔助的體驗。
部分文獻中,“書格”被引申為形容文筆高雅、内容精妙的文章或書籍,例如提到其比喻“文采出衆”的用法,但此義項多見于文學性描述,應用場景較為狹窄。
需注意,“書格”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多保留在古籍或傳統書法領域。此外,“書格”也被用作線上古籍圖書館的名稱(如Shuge.org),但此為專有名詞,與詞語本義無關。
柏子塔本俗避課捕役才辯采衣采斵菖蒲超辰程巧成趣穿夜矗燈粗惡毳幙存亡安危倒手獨具匠心岋岋鳳麟膠風則浮道附綴歸昌顧望害人蟲宦塲奸狯堅頑結夥憬憧積淤孔情周思婪墨兩韻詩聊表寸心梅花拳蒙松雨銘骨米制謀幹聘定褰裳前惡秦市秋事日薪宂人三二上穹山桐子紹介沈累屬續探測天敵托居圍殲畏怯陷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