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不著紙,以防墨污。《南齊書·高逸傳·庾易》:“ 安西 長史 袁彖 欽其風,通書緻遺。 易 以連理機、竹翹書格報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八:“﹝ 汪宜秋 ﹞《病起》雲:‘手戰愈增書格弱,目昏翻厭紙窗明。’”
(2).書法的風格。 明 徐樹丕 《識小錄·李嗣真》:“ 李嗣真 論 右軍 書格不同:《樂毅論》、《太史箴》,皆正大有忠臣烈士之象;《誓墓文》、《曹娥碑》,其容憔悴,有孝子順孫之象。”
(3).供摹寫用的範本。因常以方格為界,故名。俗又稱仿格。 清 厲鹗 《悼亡姬詩》序:“影搨書格,略有楷法。”
“書格”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差異,主要涵蓋以下三類解釋:
指古代書寫時用于支撐手臂的文具,防止手腕接觸紙張導緻墨漬污染。這種工具常見于傳統書寫場景,例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提到“手戰愈增書格弱”,即描述書寫時使用書格輔助的體驗。
部分文獻中,“書格”被引申為形容文筆高雅、内容精妙的文章或書籍,例如提到其比喻“文采出衆”的用法,但此義項多見于文學性描述,應用場景較為狹窄。
需注意,“書格”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多保留在古籍或傳統書法領域。此外,“書格”也被用作線上古籍圖書館的名稱(如Shuge.org),但此為專有名詞,與詞語本義無關。
《書格》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書寫字迹的規整、端正和清秀。通常用于贊美或稱贊一個人的書寫技巧和字迹美觀。
《書格》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木”,其中“言”部表示與語言或文字相關的意思,而“木”部則表示與木頭、木材相關的意思。
根據《漢字書寫規範》的規定,字詞的筆畫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書寫。根據這個規範,《書格》的筆畫順序依次為:豎(1)、橫(1)、撇(1)、丶(1)、豎(1)、撇(1)、橫(1)。
《書格》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本是描述古代書寫時紙上的格子結構。後來逐漸演化為用來形容人的字體美觀整齊。
在繁體字中,《書格》寫為「書格」。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線條更為陳舊、古樸。字形和結構也有所區别,比如字形的粗細、繁簡以及筆劃的形狀等。
1. 他的字寫得非常好,字迹端正,書格清秀。
2. 這幅字帖是用來鍛煉孩子的書格的。
1. 字格:指字體的形狀和結構。
2. 筆畫格局:指書寫字的筆劃布局和整體結構。
1. 字迹:指書寫的字的形狀和端正程度。
2. 書法:指寫字的藝術和技巧。
潦草:指字迹或書寫不整齊、不規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