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祀的意思、崇祀的詳細解釋
崇祀的解釋
崇拜奉祀。《隋書·音樂志下》:“厚世開靈,方壇崇祀,達以風露,樹之松梓。”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清 蔣士铨 《桂林霜·家祭》:“先曾祖 重德公 ,以訓導起家,陞 太平 通判,崇祀 蕪湖 當塗 兩邑名宦。” 魯迅 《彷徨·肥皂》:“ 四銘 踱到燭台面前,展開紙條,一字一字的讀下去:‘恭拟全國人民合詞籲請貴大總統特頒明令專重聖經崇祀 孟 母以挽頹風而存國粹文’。--好極好極。可是字數太多了罷?”
詞語分解
- 崇的解釋 崇 ó 高:崇山峻嶺。崇高。崇論闳議(指高出一般人的讨論。亦作“崇論宏議”)。 尊重,推重:崇敬。崇拜。崇尚。推崇。尊崇。 古同“終”,終了。 充,充滿:崇酒于觞。 增長:“今将崇諸侯之奸”。 姓。
- 祀的解釋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崇祀是漢語中表示對神靈、祖先或聖賢進行崇高而隆重的祭祀活動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強調祭祀行為的尊崇性、莊重性與儀式規格之高。以下從詞典釋義與語義特征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以最高敬意和隆重儀式進行的祭祀行為,對象通常為:
- 神靈:如天地、山川、社稷之神
- 祖先:宗廟先祖
- 聖賢:孔子等被尊為典範的曆史人物
語義重點在于突顯祭祀的等級之高、态度之虔敬,區别于普通祭祀活動(《漢語大詞典》)。
二、詞源與語義演變
-
語素解析:
-
曆史用例:
- 《禮記·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體現祭祀的等級制度,為“崇祀”奠定禮制基礎。
- 《漢書·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反映帝王對神靈的至高崇奉(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崇祀”釋義為“尊崇祭祀”,強調其官方性、禮制性,如“崇祀孔廟”指列入國家祀典的孔廟祭祀(鍊接)。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崇高而鄭重地祭祀”,突出儀式的莊重性與社會認同(商務印書館,2016年)。
四、文化内涵與典型用法
- 儀式特征:
- 需符合禮制規範(如《大明集禮》規定的儀程)。
- 常伴隨樂舞、祝文、特定祭器等,體現“敬天法祖”傳統(《中國祭祀文化》)。
- 社會功能:
- 鞏固統治:如明清帝王祭天彰顯“君權神授”。
- 維系倫理:宗族崇祀祖先強化孝道與凝聚力(費孝通《鄉土中國》)。
- 文獻用例:
- 《清史稿·禮志》:“順治元年,定崇祀先師孔子之禮。” 反映國家層面的制度化祭祀(中華書局1977年版)。
五、當代延伸意義
現代語境中,“崇祀”可泛指對傑出人物或精神象征的極高尊崇,如:
“人民英雄紀念碑承載着對英烈的永恒崇祀。”
但仍保留儀式化、集體性的核心語義(《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 《清史稿·禮志》(中華書局)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崇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對神靈、祖先或傑出人物的崇拜與祭祀活動,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宗教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由“崇”(崇拜、尊敬)和“祀”(祭祀、供奉)組成,表示對某事物的極度敬仰并舉行祭祀儀式。
- 引申含義:不僅限于宗教活動,也可指對文化傳統、曆史人物(如伏波将軍路博德、馬援)或地方神祇(如福德正神)的尊崇。
2.使用場景
- 宗教與民俗:常用于描述對神靈、祖先的祭祀,如《隋書》記載的“方壇崇祀”,或台灣地區對福德正神的崇祀。
- 曆史人物紀念:例如唐代柳宗元在《箕子碑》中提到的“崇祀式孚”,清代蔣士铨作品中提到的名宦崇祀。
3.典型例句
- 《隋書·音樂志下》:“厚地開靈,方壇崇祀,達以風露,樹之松梓。”
- 魯迅《彷徨·肥皂》中提到的“崇祀孟母”以挽頹風。
4.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隋書》《箕子碑》等古籍或地方志記載的崇祀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稱能承先啟後處理詞卷翠花存覆代駕抖翻鹗視偾踣封檢管賬鼓纛好死回簡角出金奁積雪囊螢拘局考具口口相傳口觜濫吹濫飲連反骊唱靈光領結令利買牛賣劍廟田靡嫚明洽沛竹潛玩七典球勢肉林入計篛竹束修羊私務俗阃阘戟車讨絕田額天甯節體調貼子詞薙染外眦蜿蝘為人說項衛生帶僞庭先驅蝼蟻現狀下視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