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考時必備的用具。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八:“ 彭 述宮詹之意,且笑曰:‘無力措辦考具。’”《孽海花》第五回:“到了大考這日, 雯青 天不亮就趕進内城,到 東華門 下車,背着考具,一逕上 保和殿 來。”
“考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考察或評判的工具”,但這一說法缺乏文獻支持,主流觀點仍以“科考用具”為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隨園詩話補遺》原文。
《考具》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考試的工具、器具。用來指代參加考試時所需的各種器材和工具,如鉛筆、橡皮擦、尺子等。
《考具》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寸部)和“戈”(戈部),其中“⺍”表示長度單位“寸”,“戈”表示一種古代兵器戈。根據筆畫統計規則,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寸(3畫)和戈(4畫)。
《考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篇中:“今者為考具,非不斲斲者。”繁體字“考”在台灣和香港常用的繁體字中為「考」,即保留了簡體字的形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考具》的形态稍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寫作“⺍+/鬥/、口”,其中“鬥”表示古代容器,“口”表示物品的包裹。這種寫法強調了“考具”是用來包裹和裝載東西的容器。
1. 考生在考試前應準備好所需的考具,以保證考試順利進行。
2. 考官檢查考生攜帶的考具,确保考場秩序。
組詞:考場、考試、考題、考卷
近義詞:用具、工具、器具
反義詞:非具、非器、非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