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崇祀的意思、崇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崇祀的解释

崇拜奉祀。《隋书·音乐志下》:“厚世开灵,方坛崇祀,达以风露,树之松梓。”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家祭》:“先曾祖 重德公 ,以训导起家,陞 太平 通判,崇祀 芜湖 当涂 两邑名宦。” 鲁迅 《彷徨·肥皂》:“ 四铭 踱到烛台面前,展开纸条,一字一字的读下去:‘恭拟全国人民合词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 孟 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文’。--好极好极。可是字数太多了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崇祀是汉语中表示对神灵、祖先或圣贤进行崇高而隆重的祭祀活动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强调祭祀行为的尊崇性、庄重性与仪式规格之高。以下从词典释义与语义特征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以最高敬意和隆重仪式进行的祭祀行为,对象通常为:

  1. 神灵:如天地、山川、社稷之神
  2. 祖先:宗庙先祖
  3. 圣贤:孔子等被尊为典范的历史人物

    语义重点在于突显祭祀的等级之高、态度之虔敬,区别于普通祭祀活动(《汉语大词典》)。


二、词源与语义演变

  1. 语素解析:

    • 崇:本义为“山高而尊”(《说文解字》),引申为“尊奉、推重”。
    • 祀:指“永久性、制度化的祭祀”(《周礼·春官》)。

      二字组合强化了祭祀的神圣性与规范性(王力《古汉语字典》)。

  2. 历史用例:

    • 《礼记·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体现祭祀的等级制度,为“崇祀”奠定礼制基础。
    • 《汉书·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反映帝王对神灵的至高崇奉(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崇祀”释义为“尊崇祭祀”,强调其官方性、礼制性,如“崇祀孔庙”指列入国家祀典的孔庙祭祀(链接)。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崇高而郑重地祭祀”,突出仪式的庄重性与社会认同(商务印书馆,2016年)。


四、文化内涵与典型用法

  1. 仪式特征:
    • 需符合礼制规范(如《大明集礼》规定的仪程)。
    • 常伴随乐舞、祝文、特定祭器等,体现“敬天法祖”传统(《中国祭祀文化》)。
  2. 社会功能:
    • 巩固统治:如明清帝王祭天彰显“君权神授”。
    • 维系伦理:宗族崇祀祖先强化孝道与凝聚力(费孝通《乡土中国》)。
  3. 文献用例:
    • 《清史稿·礼志》:“顺治元年,定崇祀先师孔子之礼。” 反映国家层面的制度化祭祀(中华书局1977年版)。

五、当代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崇祀”可泛指对杰出人物或精神象征的极高尊崇,如:

“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对英烈的永恒崇祀。”

但仍保留仪式化、集体性的核心语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2.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4. 《清史稿·礼志》(中华书局)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崇祀”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对神灵、祖先或杰出人物的崇拜与祭祀活动,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宗教语境。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2.使用场景

3.典型例句

4.相关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隋书》《箕子碑》等古籍或地方志记载的崇祀实例。

别人正在浏览...

半百笔胆炳烺侪俗剗塞毚檀嘲问骋辞春月柳大上點索钝磔葛茀根据地椁帱毫彘红脸赤颈华显谏鼙解铃还需系铃人锦素踦重剧豕窥圃蜡氏林惭谷愧灵境陵虚鸾翅卢犬屡次棉毛裤名班女强人柈杅品件譬似闲潜窃阳剽汽车尾气污染青钟顉頤穷幕僛舞契丈髯髩肉桂山高路远上笺升行食忌顺天游诵法太阴历魏车委照威德诬谗呜咽鰕公西方圣人衅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