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神獸名。《英烈傳》第七四回:“﹝ 李文忠 ﹞隻見有詩句,道;‘兵過 紅羅山 ,須知見甪端。倘然不相信,士卒必傷殘。’ 文忠 看完時……即請 劉基 商議。 劉基 説:‘我因前者夢中神人的詩,因查得甪端乃是神獸。既有此言,元帥不可不信。’”
甪端(lù duān)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其含義和文化象征可歸納如下:
基本釋義
甪端最早見于《宋書·符瑞志》,外形與麒麟相似,但頭生獨角,具有日行一萬八千裡的能力,且通曉四方語言。它常被視為祥瑞之獸,僅出現在明君治世時,象征帝王賢德、天下太平。
文化特征與象征
文獻與傳播
明代劉基的《郁離子》等文獻提及甪端,将其與夢境、預言結合,強化了神獸的神秘色彩。現代網絡資料多引用《辭海》釋義,但需注意部分描述可能存在民間演繹成分。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宋書》《瑞應圖》等古籍原文,或權威神話研究著作。
《甪端》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含義。它可以指代兩種不同的東西:
《甪端》由兩個部首組成:
總共有10個筆畫。
《甪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并在曆史上廣泛使用。近年來,由于繁體字的影響,有一些人将其寫作「甪斷」。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是象形字,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字形。關于《甪端》的古代寫法較少記錄,但可以推測其寫法與現代相似或類似。
除了《甪端》外,還有以下相關詞彙:
與甪端的意義相關的近義詞有:
反義詞則是與甪端的意義相反的詞語,不存在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