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铳炮的意思、铳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铳炮的解釋

亦作“銃砲”。土6*炮;火炮。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親查閱》:“火藥銃炮,斤兩位數登記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賊自炬中窺山,黝黑無所見,疑有軍,發銃礮擊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铳炮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铳炮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語義考析

一、基本釋義

“铳炮”為複合詞,由“铳”與“炮”組合而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铳”指古代利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管形火器,形制較小者稱“手铳”,大型者稱“火铳”;“炮”則泛指利用火藥燃氣推進彈丸的重型射擊武器。二者合稱時,廣義指代火藥驅動的熱兵器,狹義特指明清時期軍隊配備的輕型火器與重型火炮的組合裝備。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宋元至明代:早期“铳”與“炮”功能分化明顯。據《中國軍事史·兵器卷》記載,元代“火铳”為單兵手持射擊武器,而“炮”多指抛石機或大口徑銅鐵火炮。至明代,“铳炮”逐漸并稱,代表火器部隊的常規裝備,如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神機铳炮”即涵蓋火槍與火炮。
  2. 清代至近代:隨着西方槍炮技術傳入,“铳炮”一詞涵蓋範圍擴大,既指傳統紅夷大炮等舊式武器,亦包括洋務運動時期引進的近代化槍械與火炮。

三、現代語義與方言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铳炮”作為古兵器學術語,仍用于描述前裝式火器。方言領域,閩南語等地方言中,“铳炮”可代指鞭炮(如《閩南方言大詞典》),此用法源于民間對火藥爆炸聲的類比。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2. 《中國軍事史·兵器卷》(解放軍出版社,1983年)
  3. 《中國火器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4. 《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網絡擴展解釋

“铳炮”是中國古代對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統稱,主要指元、明時期發展起來的早期火炮或火槍。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铳炮”是古代以火藥為動力的金屬管形武器,包括手铳(單兵手持的小型火器)和碗口铳(需架設的重型火炮),主要用于發射彈丸或散彈。其名稱中的“铳”特指金屬管身結構,“炮”則強調爆炸性攻擊功能。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元代(1271-1368年)是中國金屬铳炮的創始期,最早的實物為1332年鑄造的“至順三年”銅铳,現存于中國曆史博物館。
  2. 技術基礎:繼承宋代突火槍(竹制管形火器)技術,改用青銅鑄造管身,提升了耐用性和密閉性。

三、結構與分類

四、演變與影響

  1. 軍事應用:明代成立世界首支純火器部隊“神機營”,并發展出虎蹲炮、毒火飛炮等衍生型號。
  2. 技術傳播:14世紀火铳技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推動歐洲火炮發展。

五、文獻記載

清代《福惠全書》《郎潛紀聞》等文獻均有“铳炮”相關記錄,印證其作為軍事裝備的曆史地位。

總結來看,“铳炮”是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标志着冷兵器向熱兵器的過渡,并對世界軍事史産生深遠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邦圻崩症不賓之士不敵赤頰蟲旋春暄打零典職東萊阸窮貳心發官方以類聚蕃落非時漿蜂擁而來弗營割地稱臣合莫誨函火鐮火漆家家戶戶酵頭酒酵儁髦狂談泐布匳體領會靈輤龍笙陋套掄選馬中關五陌桑内債甯歌排洪傻白稍縱即逝殺殉聖後射蝨十成九穩食方丈于前松麝鎖頤體制改革畖留魏鄭五柳屼突橡皮艇鄉相象箸纖足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