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正的意思、斥正的详细解释
斥正的解释
犹指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续编>小引》:“书生语言,疵误不少,姑存之以待后人之斥正。”
词语分解
- 斥的解释 斥 ì 责备:斥责。怒斥。驳斥。训斥。 指,指出:斥谬(指出错误)。 使退去,使离开:斥退。 开拓:开地斥境。 多,广:充斥。 侦察,伺望:斥候(旧时侦察敌情的士兵)。 盐碱地:斥卤。 古同“尺”,尺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
专业解析
“斥正”的汉语词典释义
“斥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为指斥、纠正错误,强调对谬误或不当行为的批判性矫正。以下从释义、典源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释义
斥正(chì zhèng)为动词,由“斥”与“正”复合而成:
二、典源与古籍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史籍,典型用例为:
《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上封事曰:‘…陛下亲政以来,频年灾异,而未见斥正…’”
释义:蔡邕上书汉灵帝,指出朝廷未对天象警示的治理失误予以批判和纠正。
此例中,“斥正”体现臣子对君主过失的直言规谏,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
三、用法与语境
- 对象:多用于严肃场合,针对重大错误(如政策、学术谬误);
- 语义强度:较“指正”更严厉,含公开批评意味;
- 现代使用:因文言色彩浓厚,现多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文体,日常口语中罕用。
参考文献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卷六十下《蔡邕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斥正”词条,释为“指斥纠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斥正”释义,强调其“批判性匡正”内涵,2003年版。
(注:古籍原文引用需核对原书,现代词典释义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斥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解释:指请求他人指出错误或批评指正,常用于谦逊地表达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观点、作品提出修正意见。
- 词源构成:由“斥”(批评、指责)和“正”(纠正、正确)组成,但实际应用中更偏向“指正”的谦辞含义,而非字面组合的“批评正确之事”。
2.历史来源与例句
- 文献出处: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续编·小引》中写道:“书生语言,疵误不少,姑存之以待后人之斥正。” 此处“斥正”即指希望后人指出书中的错误。
- 其他古籍用例:如“疏斥正士”指疏远正直之人,但此处的“斥”单独表“排斥”,需结合语境区分。
3.使用场景
- 谦辞用法:多用于著作、言论的结尾,表达作者对自身可能存在疏漏的谦逊态度,类似“敬请指正”。
- 反讽或批评:少数情况下可能引申为“无端指责合理之事”,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指正、斧正、赐教。
- 易混淆点:需注意与“斥责”(严厉批评)、“驳斥”(反驳否定)的区别,后者带有更强否定色彩,而“斥正”更侧重修正的请求。
“斥正”是古汉语中谦逊表达请求他人指正的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仿古语境。若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明确其谦辞性质,避免误解为负面批评。
别人正在浏览...
百盏八物猜解长夜饮彻歌筹饷赐田翠翘大阪盗课道貌凛然等候貂侍嘟嘟响匪匪翼翼风鸦浮凉俯仰无愧浮移高格膏脂革风挂账赫尔辛基环琨简定奸违佳致洁皙金夫九锡獧子林坵骝马陆海潘江贸易额没骨觅贴儿纳陛辗移鸟庭拗格叛败骈肩锵锵千叶莲省略号深目国神牌时出宿好素牋痰气韬匿通分恸恨晚阴小葱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