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鄰國。亦泛指四方,天下。《詩·大雅·崧高》:“揉此萬邦,聞於四國。” 鄭玄 箋:“四國,猶言四方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子大叔 曰:‘若四國何?’ 子産 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 宋 蘇轼 《石鼓歌》:“皆雲皇帝巡四國,烹滅強6*暴救黔首。”
(2).指四方諸侯國。《周禮·天官·司會》:“以周知四國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賈公彥 疏:“四國,謂四方諸侯之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四國漢語 快速查詢。
關于“四國”一詞的詳細解釋,需結合漢語文化語境和地理概念兩方面理解:
基本釋義
指四方鄰國,可泛指天下或四方疆域。例如《詩經·大雅·崧高》記載“揉此萬邦,聞于四國”,鄭玄注解為“四方也”。此用法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地域的廣泛性。
擴展含義
在周代指代四方諸侯國,如《周禮·天官·司會》提及“周知四國之治”,體現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系。
地理位置
日本四大主島之一,位于本州島西南方,與九州隔豐後海峽相望,面積約1.88萬平方公裡,含德島、香川、愛媛、高知四縣。
經濟與産業
北部臨海工業區較發達,南部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柑橘産量居日本首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日本四國島的具體行政區劃或曆史演變,可參考來源、5、6。
四國是指中國古代的一個地理概念,指中國的東南部地區。其拆分部首為“囗”和“國”,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四國》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哀公十七年》:“周内望而南面者入四國。”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諸侯國的四個方面,也可指代東南部地區。在古代,四國常用作地理概念,泛指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諸侯國家。
繁體字中的“四國”保留了原始的意思和寫法。
《四國》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為“㠯國”。
1. 在古代,泉州是四國之一的閩國的重要城市。
2. 四國地區的風景秀麗,曆史文化底蘊深厚。
四國的一些常見相關詞語:
1. 四國風光
2. 四國豐盛
3. 四國遊
4. 四國名勝
近義詞:東南部,東南地區
反義詞:中原、西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