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下焦的意思、爨下焦的詳細解釋
爨下焦的解釋
即焦尾琴。借指高雅之古曲。 宋 劉克莊 《鹧鸪天·戲題周登樂府》詞:“紛紛競奏 桑間 曲,寂寂誰知爨下焦。”參見“ 爨下餘 ”。
詞語分解
- 爨的解釋 爨 à 燒火做飯:分居各爨。 竈:“客傳蕭寒爨不煙。”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爨》。《文房四寶爨》。 演戲:“夫優伶爨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姓。 筆畫數:; 部
- 下焦的解釋 中醫學名詞。三焦之一。指胃的下口到盆腔的部分,包括腎、小腸、大腸、膀胱等髒器。《靈樞經·營衛生會》:“下焦者,别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
網絡擴展解釋
“爨下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語本義
“爨下焦”即焦尾琴的别稱,借指高雅的古曲。其中:
- “爨”意為燒火做飯,此處指燒制木材的典故;
- “下焦”原為中醫術語(指人體下腹部器官),但在此詞中僅作字面組合,與醫學無關。
二、典故出處
此詞出自《後漢書·蔡邕傳》:東漢蔡邕聽到吳人燒桐木時爆裂的聲音,判斷是制琴良材,搶救後制成琴,因琴尾有燒焦痕迹,故名“焦尾琴”。後世用“爨下焦”代指此琴,并引申為高雅音樂或未被賞識的才藝。
三、文學引用
宋代劉克莊在《鹧鸪天·戲題周登樂府》中寫道:“紛紛競奏桑間曲,寂寂誰知爨下焦”,以對比俚俗音樂與高雅古曲,暗喻知音難覓。
四、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賞析中。需注意其與中醫“下焦”(指消化排洩系統)無直接關聯,避免混淆。
提示:若需了解中醫“下焦”概念,可參考《黃帝内經》相關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爨下焦》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爨下焦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勉力奮鬥,不顧一切地拼搏。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困境中努力工作,不停地追求進步和成功的精神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爨(火部)下(下部)焦(火部)。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爨下焦》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這本古籍中。在《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夫火無選擇性,不關好惡,弗遺寄,燒兩焦枯而後燃,是為焦爨。”
繁體:
爨下焦的繁體字為「爐下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爨下焦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例句:
1. 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都在爨下焦,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奮鬥。
2. 這位運動員一直以來都在爨下焦,為了參加奧運會而不斷努力。
組詞:
熊熊燃爨、焦頭爛額
近義詞:
拼搏、努力、奮力
反義詞:
懶散、消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