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昏蒙,昏暗。 郭沫若 《卷耳集·邶風靜女》:“天色已經昏朦了,她還沒有來。” 王西彥 《古屋》第五部五:“三三兩兩的白色制服,點綴着昏朦迷離的原野。”
(2).形容神志恍惚的樣子。 柔石 《為奴隸的母親》:“初夏的陽光,異常地能令人昏朦地起幻想。”
“昏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ūn mé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容環境昏暗
指光線不足、視覺模糊的狀态,例如天色昏暗或景物朦胧。
例句(郭沫若《卷耳集·邶風靜女》):“天色已經昏朦了,她還沒有來。”
形容神志或思維模糊
表示人頭腦不清醒、思維遲鈍或精神恍惚的狀态。
如:疲勞、生病時可能感到“昏朦”;也可用于描述因情緒或壓力導緻的思緒混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引用,可參考郭沫若、王西彥等作品中的用法。
昏朦是一個描述狀态的詞語,意思是光線或景物模糊或不清晰,給人一種迷迷糊糊、不清楚的感覺。
昏字的部首是日字旁,讀音為"rì",共有六劃。
朦字的部首是月字旁,讀音為"yuè",共有七劃。
昏朦一詞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卷阿》中:
“日昃于食,俾昏朦于徂。”
意為太陽被煙霧或雲層遮蔽而變得昏暗。
昏朦的繁體字為「昏朦」,保留了簡體字的形狀和結構,隻是筆畫稍有區别。
在古代,昏字的寫法稍有差異,常用的字形是「昬」。
朦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相似,常用的字形是「朦」。
1. 整個城市在夜幕的籠罩下變得昏朦起來。
2. 她的眼睛模糊不清,看到的一切都昏朦了。
昏天黑地、昏昏沉沉、朦胧、朦胧美、朦胧詩
朦胧、模糊、昏暗、暗淡、迷蒙
明亮、清晰、明朗、透亮、照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