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正的意思、雠正的详细解释
雠正的解释
亦作“讐正”。1.校正。《新唐书·儒学传序》:“帝又讎正五经繆缺,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夫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三节:“ 乾 嘉 以还,学者多讎正 先秦 古籍,渐可得读。”
(2). 唐 代官名。掌校勘书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详正学士》:“ 唐太宗 时,命秘书监 魏徵 写四部羣书,将藏内府,置讎正二十员。后又詔 虞世南 、 颜师古 踵领之,功不就。 显庆 中罢讎正官,使散官随番刊正。”
词语分解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
网络扩展解释
“雠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分析如下:
1.基本释义
- 校正:指对文字、典籍等进行校勘和修正。例如《新唐书》提到“讎正五经繆缺”,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也提到“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
- 唐代官名:专指负责校勘书籍的官职。据《容斋五笔》记载,唐太宗时期曾设“讎正二十员”,由魏徵、虞世南等学者担任,后显庆年间被罢免,改为散官负责。
2.历史背景与应用
- 唐代文献管理:雠正官的职责是确保皇家藏书和经典文献的准确性,属于秘书监下属职位。
- 学术研究:清代乾嘉学派学者常用“雠正”指代古籍校勘,梁启超提到这一方法对整理先秦文献的贡献。
3.读音与结构
- 拼音:chóu zhèng。
- 字形结构:“雠”为左中右结构,“正”为独体字。
4.补充说明
- “雠正”的异体写法为“讐正”,两者含义相同。
- 现代使用中,该词多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史领域,日常口语较少见。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文献引用,可参考《新唐书》《校雠通义》等原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雠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纠正错误、补救过失。它的拆分部首是⺸(矛)和⺮(竹),总共五个笔画。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繁体字中,雠正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如果按照古代的写法书写雠正,可以使用更加繁复的笔画结构。例如,矛部的上方会有一个横折,有时还会画出竹部的结构。
下面是几个使用雠正的例句:
1. 他希望通过雠正过去的错误,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友谊。
2.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雠正不公正的待遇,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与雠正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雠缘(纠正过去的关系)、雠病(医治疾病)、雠寇(消灭敌寇)。雠正的近义词包括改正、矫正、纠过。反义词则包括坚持错误、固执不改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白招矩北京地下铁道炒闹吃飞利吃空额酬奉巑巑黛蓝大明历黨國丹旒刁难弟门匪服風塵之會風鴉乖唇蜜舌鬼参贵造国境红糖魂色夹脊梁践列煎靡酒浆九闉纪序考道客套语空门子扣定狂风怒号炼山霖沥凛然不可犯流垫露柱麦饼没头告示妙年漂说破罢将进酒啓导轻敲亲旧秋绪柔驯三色扫搭膻裼稍迁身远心近宿昔交贤弟嫌疑笑効恓怆鞋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