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正的意思、雠正的详细解释
雠正的解释
亦作“讐正”。1.校正。《新唐书·儒学传序》:“帝又讎正五经繆缺,颁天下示学者,与诸儒稡章句为义疏,俾久其传。”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校雠条理》:“夫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七章第三节:“ 乾 嘉 以还,学者多讎正 先秦 古籍,渐可得读。”
(2). 唐 代官名。掌校勘书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详正学士》:“ 唐太宗 时,命秘书监 魏徵 写四部羣书,将藏内府,置讎正二十员。后又詔 虞世南 、 颜师古 踵领之,功不就。 显庆 中罢讎正官,使散官随番刊正。”
词语分解
- 雠的解释 雠 (讎) ó 校对文字: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同“仇”。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雠有功”。 售,给价。 应对:雠问(辩驳问难)。 古同“酬”,酬酢。 笔画数:; 部首:隹; 笔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
专业解析
雠正(chóu zhè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专业性的词汇,主要用于古籍校勘领域,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比对、考订以校正文字。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雠(chóu)
本义指应答、对答,引申为核对、比对。《说文解字》释为“犹应也”,强调对照验证的过程。
- 正(zhèng)
意为修正、订正,旨在纠错归正。
二字组合后,“雠正”即通过反复比对不同版本或文献,校正文本中的讹误。
二、专业释义
在古籍整理与校勘学中,“雠正”指系统性的校订工作,包括:
三、应用场景
“雠正”属书面用语,常见于:
- 古籍整理:如校勘《四库全书》《二十四史》;
- 学术研究:文献学、历史学中的文本考据;
- 经典传承:历代官府组织学者校雠典籍(如汉代刘向校书)。
四、同义词辨析
- 校雠:与“雠正”义近,但更侧重比对过程(如“一人持本,一人读析”);
- 订正:泛指修改错误,不限于文本校勘;
- 校正:强调纠错结果,应用范围更广。
参考文献
释义综合自以下权威辞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来源仅标注纸质权威辞书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雠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分析如下:
1.基本释义
- 校正:指对文字、典籍等进行校勘和修正。例如《新唐书》提到“讎正五经繆缺”,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也提到“博求诸本乃得讐正一书”。
- 唐代官名:专指负责校勘书籍的官职。据《容斋五笔》记载,唐太宗时期曾设“讎正二十员”,由魏徵、虞世南等学者担任,后显庆年间被罢免,改为散官负责。
2.历史背景与应用
- 唐代文献管理:雠正官的职责是确保皇家藏书和经典文献的准确性,属于秘书监下属职位。
- 学术研究:清代乾嘉学派学者常用“雠正”指代古籍校勘,梁启超提到这一方法对整理先秦文献的贡献。
3.读音与结构
- 拼音:chóu zhèng。
- 字形结构:“雠”为左中右结构,“正”为独体字。
4.补充说明
- “雠正”的异体写法为“讐正”,两者含义相同。
- 现代使用中,该词多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史领域,日常口语较少见。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文献引用,可参考《新唐书》《校雠通义》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闵薄流八宇背云笔踪谗凶垂直地带性道听涂说调敛跌跪底属都都知都门笃学好古独侑饿死事大放狗屁燔溃飞浪风沫粪土臣负魁附余杠铺高级小学羹匙工墨怪生孤远寒种和凤洪澜剑树沮丧理障率实蒙子灭亲秘倦縻絷黏皮着骨凝翫瞥地亲热求见丘园溶解度晒腹上介山舆慑愕史班世臣枢光庶鱼停午望前亡猿灾木嬉敖邪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