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獻貢次序,亦指依次獻貢。《左傳·昭公十三年》:“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 楊伯峻 注:“班貢,定貢獻之次序。班,次也,序也。”《國語·周語中》:“其適來班貢,不俟馨香嘉味。”
班貢是古代中國的一種財政制度,指諸侯或地方政權按等級、定期向中央王朝進獻貢品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分等級”與“納貢賦”兩層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和經濟義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分等級、定次序。《周禮·天官·大宰》載:“以九式均節財用……八曰匪頒之式”,鄭玄注:“班,賜也。” 此處“班”引申為按等級分配貢賦義務。
指進獻方物或賦稅。《說文解字》釋:“貢,獻功也”,即地方向中央進獻特産或財物以表臣服。
班貢制度起源于周代分封制,具體表現為:
“邦畿方千裡,其外方五百裡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明确按服制定貢頻次與内容。
記載漢代“設刺史班貢”,以監察地方貢賦執行。
總結“禹别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為後世班貢制度本源。
參考文獻來源
“班貢”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确定諸侯或臣屬向天子進獻貢品的次序,也指按次序進貢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左傳·昭公十三年》記載,“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其中“班貢”指天子根據諸侯的等級(“列”)規定其進貢的品類和數量。楊伯峻在注釋中進一步明确:“班,次也,序也”,即通過等級制度規範貢賦的次序。
文獻出處與背景
現代理解與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班貢”多用于曆史研究,指代古代中央政權通過規範貢賦強化統治權威的方式。其核心是“等級化分配義務”,與“朝貢體系”有密切聯繫。
“班貢”是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的重要環節,通過規範貢賦次序維護等級秩序。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國語》及相關注釋。
安濟坊兵無常勢博號補代不掉不窕不着邊際長笑舛雜澹蕩躭驚受怕誕谲凋淪鼎鼐和迩身惡談肥肉紛惑佛戾漢沂後室滉舟還樸反古節節勝利京京鏡流竟使遇哨金燼九轉開綠燈懇言科頭跣足老人山埒才角妙曆載絡繹不絕梅領嶷岌切忌屈巵軟心腸塞拉利昂三清境三緻意舍卻雙胞胎睡王說到曹操,曹操就到鼠穴松仁隨方就圓鐵裲裆鐵胎通工易事外江老王班無官一身輕仙隱暇日狎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