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忿的意思、雠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忿的解釋

亦作“讐忿”。仇恨,憤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淵 憑險恃固,拘留大使,名馬不獻,實可讎忿。”《隋書·楊慶傳》:“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讎忿同胞,有逾 沉 閼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忿(chóu fèn)是一個文言複合詞,由“雠”與“忿”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深仇積怨而産生的強烈憤恨情緒。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項釋義: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雠(chóu)

    《說文解字》釋為“猶應也”,本義指應答,引申為“仇敵、怨恨”。如《詩經·邶風·谷風》:“反以我為雠”,即“仇敵”之意。在“雠忿”中,“雠”強調因宿怨或敵對關系引發的仇恨心理。

  2. 忿(fèn)

    《玉篇·心部》注:“恨也,怒也”,指内心強烈的憤怒情緒。《論語·顔淵》有“一朝之忿,忘其身”的用例,凸顯其激烈性。

    二者合成“雠忿”,指因舊恨深仇而激化的憤怒,屬情感與因果關系的雙重疊加。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仇恨憤怒”,書證引《後漢書·南匈奴傳》:“北單于惶怖,屏營呻吟,心懷雠忿。”此處描述匈奴首領因戰敗屈辱積蓄的憤恨。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作“因仇恨而生的忿怒”,強調情緒根源性。典型用例見《漢書·匈奴傳》:“單于雠忿,遂殺漢使”,指匈奴單于因積怨殺害漢朝使者。


三、語用特征與典籍用例

  1. 情感強度

    多用于描述深層次、持久性的仇恨激憤,區别于一時之怒。如《三國志·吳書·孫策傳》注引《吳曆》:“(孫)策怨(許)貢,雠忿甚深”,凸顯宿怨引發的極端情緒。

  2. 社會語境

    常見于曆史文獻中記載族群沖突、政治仇殺或家族世仇,如《宋史·夏國傳》載西夏“蓄雠忿之心,屢犯邊陲”,反映民族矛盾的長期性。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仇怨 側重仇恨本身,情感強度較弱
憤恨 強調憤怒情緒,未必源于舊仇
雠忿 仇恨與憤怒交織,具曆史累積性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顧野王《玉篇》,中華書局,2004年。
  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4.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5.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年。
  6.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網絡擴展解釋

“雠忿”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引證與用法

3.綜合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杯謗詛倍百镖行兵戟柏林蠶絲蟲蝗丑末瘁索導繹大長日子得标定勢反相枌栱伏事父宗改寫格納庫工課貫滿官院國儲好容易何何鶴梅紅缸虎觀借風使船禁黜镌識埳蛙跨踞愦愦傀儡場潰冒昆戎老媽媽論兒龍君賣腦的盲女密厘穆若逆天違理爬山憑據侵剝青覽全韻嗓音上啟順風機松暢題名會偷寒送暖透河土事無竟縣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