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mofliterary writing where sentences or words come in couplets;phrase with parallel construction] 對偶的文辭;或指骈文。也作麗辭
對語俪辭,盛行于俗。——《史通·雜說下》
對偶的文辭。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下》:“自 梁 室雲季,雕蟲道長,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 章炳麟 《文學說例》:“自衰 宋 至今,散行噂沓,儷辭緄殽,《蒼》《雅》之學,於茲歇絶。”
俪辭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指用對仗工整、結構對稱的語句組合成文辭。其核心特征表現為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意義互補,常見于骈文、賦體及對聯創作中。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俪辭即“對偶的文辭”,屬于漢語特有的美學表達形式。
從曆史發展來看,俪辭萌芽于先秦典籍,《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已具對偶雛形。至六朝時期,骈文大興,俪辭成為主流文體特征,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系統論述了“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四大類别。唐宋以後,俪辭更廣泛應用于律詩、楹聯等文體,如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為經典範例。
在語言學層面,俪辭需滿足三項基本要求:詞性對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平仄相協(遵循漢語聲調規律)、意義關聯(上下句内容形成呼應或對比)。清代學者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強調:“對句要工,對意要切,如天造地設。”這種修辭手法至今仍影響着現代漢語的公文寫作、廣告文案等實用文體。
“俪辭”是漢語文學中的術語,指對偶的文辭,屬于骈文(一種講究對仗、聲律的文體)的典型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史通·雜說下》或清代骈文作品,感受俪辭的實際運用。
褓被辯辯鄙累槽矛嘲罵撐犁孤塗塵軌塵勞吃馬屁初小辭憚辭多受少刺心切骨電往吊古尋幽萼片煩惱賊氛氲改任幹祈槁項黧馘好大鴻逸佳子弟吉光片裘憬然九有稽證捐赈亢池戀群令誕領覽流憩蠡種鑼鼓經蟒蛇杪末奴隸主義排日霹靂砧恰巧棋陸日暮路遠賞勞山叟生磕擦神色怡然事态私交斯喜佗人挺起通典通情通梭僞讬香池香象絶流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