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梵經的意思、梵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梵經的解釋

貝葉經;佛經。 唐 司空曙 《贈衡嶽隱禅師》詩:“講席舊逢山鳥至,梵經初向竺僧求。”《宋史·外國傳六·天竺》:“ 乾德 三年, 滄州 僧 道圓 自西域還,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 元 吳萊 《東夷倭人小折疊畫扇子歌》:“ 徐市 子孫附飛舲, 奝然 家世雜梵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梵經是漢語中對古印度宗教哲學經典的統稱,主要指以梵語書寫的吠陀文獻及佛教經典。“梵”源于古印度宗教概念“梵天”(Brahmā),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該詞被賦予宗教經典的特殊含義。

從内容構成看,梵經包含三類核心文獻:

  1. 吠陀本集:如《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記錄祭祀儀軌與頌詩;
  2. 佛教梵語文獻:包括《般若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通過佛經漢譯運動傳入中國;
  3. 奧義書:探讨“梵我合一”哲學思想,如《伊莎奧義》。

梵經對中國文化産生深遠影響,唐代玄奘譯經時确立“五不翻”原則,其中“秘密故不翻”特指梵語咒語的音譯傳統。現存北京房山石經中仍保留部分梵文貝葉經摹刻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梵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基本含義(佛教相關)

指用梵文書寫或翻譯的佛經,尤指記錄在貝葉上的經文。該用法多見于中國古代文獻,例如:

二、哲學經典(印度吠檀多派)

特指印度哲學經典《梵經》(Brahma Sutra),又稱《吠檀多經》。這是吠檀多派的核心文獻,成書于公元前450年至公元200年間,作者為跋達羅衍那。主要特點包括:

  1. 内容結構:共555條格言式經文,分四卷讨論“梵”與宇宙本質,駁斥其他學派觀點。
  2. 核心思想:提出“梵我合一”理論,主張宇宙終極實在(梵)與個體靈魂(我)本質同一。
  3. 曆史影響:成為商羯羅等哲學家注釋的基礎,深刻影響了印度教思想體系。

辨析要點

維度 佛經含義 哲學經典含義
載體 貝葉/紙質經文 格言體哲學文本
主要領域 宗教傳播 形而上學哲學
時間維度 貫穿佛教傳播史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
現代使用 多見于曆史文獻 哲學研究常用術語

注:由于曆史文獻中兩種含義存在交叉引用,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判斷。例如元代吳萊詩句中的“梵經”指向佛教經典,而哲學讨論中的“梵經”特指吠檀多派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哥百花魁白社客杯中綠弁丁便宜豳雅波靡扯談馳波垂簾聽決單比例大璞不完答語對號二車二人同心發聾振聩煩蕪風飑風帚公車司馬令漢宮妃黃浦江渾一似绛簡解手刀玑鏡近前今王咎惡積玩颶母哭臉蠟觜力鈞勢敵籮篩泡澡偏激嘺嘺唶唶竊構窮餒瞿瞿曲勸忍命騷牛詩懷水運縧兒宋朝他媽檀香爐騰雲駕霧佻薄推見讬說宛爾向天而唾先鄭削切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