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蛇盤曲。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動植序》:“蛇蟠向王,鵲巢背太歲。”
(2).像蛇盤曲貌。 宋 薛士隆 《大榕賦》:“蜿蜒虯紛,蛇蟠鹿奔。” 宋 陸遊 《秋思》詩之一:“屏掩數峰臨峭絶,蛇蟠一徑入幽深。”
(3).軍陣名。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除戎》:“隻須臾,好把蛇蟠聯虎翼,休将鵝鸛混魚麗。”
關于“蛇蟠”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蛇盤曲
指蛇類蜷縮或纏繞的形态,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自然現象的描寫。例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提到“蛇蟠向王,鵲巢背太歲”。
像蛇盤曲的形态
用于比喻蜿蜒曲折的景物或路徑,如宋代陸遊《秋思》中“蛇蟠一徑入幽深”描述山徑的崎岖,薛士隆《大榕賦》則以“蛇蟠鹿奔”形容榕樹枝幹的虬結。
軍陣名
古代軍事術語,指一種類似蛇形盤繞的布陣方式,明代梅鼎祚《玉合記》中提及“蛇蟠聯虎翼”的戰術布局。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酉陽雜俎》《劍南詩稿》等原著。
蛇蟠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蛇盤曲起來的形狀。在這個詞中,蛇用作蛇類動物的代稱,蟠意指盤繞、曲折的樣子。
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規則,蛇蟠可以拆分為:“虍”(虎字的變體,代表動物類部首)和“半”兩個部首,總共有10個筆畫。
蛇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中,作者曹雪芹在書中描述了一個蛇蟠的飾品,用以形容華貴豪華的氛圍。
在繁體字中,蛇蟠的寫法相同,沒有任何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蛇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主要是在“虍”字旁增加了一筆,“半”字的寫法則與現代基本一緻。
以下是蛇蟠的例句:
1. 園中蔓藤蛇蟠,猶如一條龍。
2. 山路蛇蟠,行走頗費力。
蛇蟠的組詞:蛇蟠紅,蛇蟠橋,蛇蟠床。
蛇蟠的近義詞:蛟蟠、巨蟒。
蛇蟠的反義詞:筆直、直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