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淮南子·覽冥訓》:“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唐 陸龜蒙 《自遣》詩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淚,秪待方諸寄兩行。” 明 李東陽 《又和王世賞韻》:“天臨華蓋春星近,月照方諸夜水清。” 清 龔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諸取月中水洗眼,著純墨衣,則人反見蜮,可趨入蜮羣。”
(2).傳說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協昌期一》:“ 方諸 正四方,故謂之 方諸 ,一面長一千三百裡,四面合五千二百裡,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協昌期一》:“ 方諸 東西面又各有 小方諸 ,去 大方諸 三千裡, 小方諸 亦方面各三百裡,周迴一千二百裡,亦各别有青君宮室,又特多中仙人及靈鳥靈獸輩。” 南朝 梁武帝 《上雲樂·方諸曲》:“ 方諸 上,上雲人。業守仁,摐金集 瑤池 ,步光禮玉晨。霞蓋容長肅,清虛伍列真。”《雲笈七籤》卷七八:“縱賞三清,遨遊五嶽,往來 圓嶠 ,出入 方諸 。” 清 缪艮 《沉秀英傳》:“ 秀英 香消玉損,已返 方諸 。”
方諸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器物名稱,其核心含義與功能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通常以貝殼或銅器制成,形似圓盤。其名源自“方”(方形,象征地)與“諸”(衆水彙聚),暗含陰陽相合之意。《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其為“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之器”。
在周代禮制中,方諸與“鑒”(盛冰銅器)并稱,用于祭祀時承接夜露,象征“陰氣凝聚”。《周禮·秋官》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其中“鑒”即方諸類器皿。
古人認為方諸可彙聚月之精華,與“陽燧”(日光取火器)對應,構成“陰陽調和”的宇宙觀。《淮南子·天文訓》稱:“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描述其遇月光生露的物理特性。
漢代典籍多次提及其制作工藝,如《淮南子·覽冥訓》載“方諸取露,以素绡朱絲為薦”,說明其使用絲綢襯墊;唐代類書《初學記》引《淮南萬畢術》稱“方諸取水,圓銅向月”,印證其材質演變。明清學者如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辨析其形制,視為古代科技實證案例。
權威參考來源
“方諸”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據《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夫陽燧取火于日,方諸取露于月。”這裡“陽燧”是日下取火的銅鏡,“方諸”則是月下承接露水的容器,兩者常并列使用,體現了古代對自然能量的利用智慧。
指傳說中仙人居住的場所。南朝陶弘景《真诰》描述其為懸浮仙境:“方諸正四方,一面長一千三百裡,四面合五千二百裡,上高九千丈。”梁武帝《上雲樂·方諸曲》更以“步光禮玉晨”“清虛伍列真”等詩句描繪其神聖景象。
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在《自遣》中寫道:“月娥如有相思淚,秪待方諸寄兩行”,這裡将“方諸”用作承載月露的意象工具,體現了文學創作中的引申運用。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記載,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引用,可參考《淮南子》《真诰》等文獻。
白雪雪瘢夷保強本同末異蝙蝠扇博采薄物細故不是話頭補蔭磁療蹈火探湯打拍大長典藝滌故更新覆按浮湛連蹇宮媛豪習和旨槐膠彈子滑湣化形葷辛奸枉迦太基雞毛撢子祭賽娟巧均扯庫局蠟兒梁饘撩撥零散律條髼髼坯素恰當千裡餽糧,士有饑色前躅绮夢清活活棋輸先著繞騰熱水管軟怯如夫人少保生澁手式守中遡風台秩痛滌前非王典危樯顯出鄉莊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