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gal articles]∶法律條文;有制約作用的條文
觸犯律條
(2) [norm]∶泛指準則;法則
做人的律條
(1).法律條文。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纂修》:“﹝ 洪武 ﹞二十二年八月,更定《大明律》,初命本院同刑部官将比年律條參考折衷,以類編附,曰名例律,附於斷獄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七:“ 張班長 看見 趙玉林 被 韓老六 吓唬住了,幫他說道:‘你犯的律條可多哩。’”
(2).引申指一般的規則或守則。 魏巍 《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必須給自己訂出這樣一個有力的律條。”
(3).法則;規律。 郭小川 《秋歌》之三:“隻因為我呀,必須遵守大自然的律條。”
“律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法律條文
指具體的法律或法規文本中的條款,具有強制約束力。例如《西遊記》中提到“觸犯律條”即指違反法律條文。該詞在明代文獻中已有明确記載,如《大明律》修訂時參考的“律條”。
規則或守則
引申為一般性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規範。例如魏巍在《壯行集》中強調“給自己訂出有力的律條”,即指個人或群體需遵守的規則。
自然法則或規律
廣義上可指事物運行的必然規律。如郭小川在《秋歌》中寫道“遵守大自然的律條”,将自然規律拟化為“律條”。
補充說明: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側重不同,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例如法律場景下多指具體條文,而文學作品中常象征抽象準則或規律。其法語對應詞為“article de loi”(法律條款)。
律條是中國古代法律規定的書面形式,是對具體法律内容的詳細表述和規範。它是法律的具體實施标準,也是司法判決和執行的依據。
律條的拆分部首是彳(chuò)和心(xīn),總共有9個筆畫。
《律條》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獻中,例如《法經傳注》、《漢官私律》等。它是根據社會需要和法治發展的要求,對法律内容進行具體化和細化的産物。
《律條》是律條一詞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律條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研究,古代漢字中将彳和心拆開寫成了⻌,表示“行走”的意思,而律則用了德字旁,表示法律的含義。
1. 按照國家的律條,盜竊行為将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
2. 司法判決必須依據律條來進行,以确保公正和合法。
律法、律令、律師、法律。
法規、法令、規章。
違法、非法、犯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