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淮南子·览冥训》:“夫阳燧取火於日,方诸取露於月。”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泪,秪待方诸寄两行。” 明 李东阳 《又和王世赏韵》:“天临华盖春星近,月照方诸夜水清。” 清 龚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诸取月中水洗眼,著纯墨衣,则人反见蜮,可趋入蜮羣。”
(2).传说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正四方,故谓之 方诸 ,一面长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东西面又各有 小方诸 ,去 大方诸 三千里, 小方诸 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别有青君宫室,又特多中仙人及灵鸟灵兽辈。” 南朝 梁武帝 《上云乐·方诸曲》:“ 方诸 上,上云人。业守仁,摐金集 瑶池 ,步光礼玉晨。霞盖容长肃,清虚伍列真。”《云笈七籤》卷七八:“纵赏三清,遨游五岳,往来 圆嶠 ,出入 方诸 。” 清 缪艮 《沉秀英传》:“ 秀英 香消玉损,已返 方诸 。”
方诸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器物名称,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通常以贝壳或铜器制成,形似圆盘。其名源自“方”(方形,象征地)与“诸”(众水汇聚),暗含阴阳相合之意。《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为“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之器”。
在周代礼制中,方诸与“鉴”(盛冰铜器)并称,用于祭祀时承接夜露,象征“阴气凝聚”。《周礼·秋官》载:“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其中“鉴”即方诸类器皿。
古人认为方诸可汇聚月之精华,与“阳燧”(日光取火器)对应,构成“阴阳调和”的宇宙观。《淮南子·天文训》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描述其遇月光生露的物理特性。
汉代典籍多次提及其制作工艺,如《淮南子·览冥训》载“方诸取露,以素绡朱丝为荐”,说明其使用丝绸衬垫;唐代类书《初学记》引《淮南万毕术》称“方诸取水,圆铜向月”,印证其材质演变。明清学者如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辨析其形制,视为古代科技实证案例。
权威参考来源
“方诸”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夫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这里“阳燧”是日下取火的铜镜,“方诸”则是月下承接露水的容器,两者常并列使用,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能量的利用智慧。
指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场所。南朝陶弘景《真诰》描述其为悬浮仙境:“方诸正四方,一面长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梁武帝《上云乐·方诸曲》更以“步光礼玉晨”“清虚伍列真”等诗句描绘其神圣景象。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在《自遣》中写道:“月娥如有相思泪,秪待方诸寄两行”,这里将“方诸”用作承载月露的意象工具,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的引申运用。
以上内容综合自权威词典及古籍记载,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引用,可参考《淮南子》《真诰》等文献。
暗香疏影傲色白珪八面锋半霎北裔称谓愁环俶诡道德修养点就方寸地方格風廊抚宥革鞔狗分例顾怪含商咀徵河濆红旗鸿雀会撮混头混脑健儿交盘计极鞿鞚旧瓶装新酒决别攫夺开诱克拉宽借垒块了手槤枷马日事变媒染鸣愿炮钎泣别企求劬古三神洲社祀时辰钟铄化搜肠蒜气帑实探足淘米恬寂完毕亡魂现成饭象揥鲜磊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