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隘陿 ”。1.險要狹窄。《楚辭·劉向<九歎·遠逝>》:“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 王逸 注:“言己居隘險之處,山石蔽日。”《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陿之口。” 顔師古 注:“兩岸間相迫近者也。”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積薪》:“ 蜀 道隘狹,每行旅止息中道之郵亭人舍,多為尊官有力者之所見占。”
(2).謂心胸、氣量、識見等狹窄。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狷介之人,砭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狹,而以普為穢,益其拘。”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文章》:“ 杜篤 乞假無厭, 路粹 隘狹已甚。”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二:“然性隘狹,交遊少不愜意,輒怒去,蓋處士之剛者也。” 殷夫 《血字·意識的旋律》詩:“在群衆中羞怯露面,抛露出仇恨,隘狹語箭。”
“隘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ài xiá,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險要狹窄
指地理環境或道路的狹窄險峻。例如《楚辭·劉向》中“阜隘狹而幽險兮,石嵾嵯以翳日”,描述山勢險要狹窄;《漢書·司馬相如傳》也提到“赴隘陿之口”,顔師古注“兩岸間相迫近”。
心胸、氣量或見識狹窄
形容人的性格或思想局限,缺乏包容性。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批評“狷介之人……不戒其道之隘狹”,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亦以“隘狹”形容氣量狹小之人。
異體寫法
該詞也作“隘陿”,多見于古籍。
“隘狹”既可指自然環境的險峻狹窄,亦可用于批評人的心胸或見識局限。其用法在古籍中較為常見,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狹隘”(xiá ài)表達類似含義,但需注意二者拼音與用法的細微差異。
隘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狹窄、狹隘。該詞可以拆分為部首隹(zhui)和犬(quan),共有11個筆畫。
隘狹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字,其古時候的寫法是“隘狹”。在繁體字中,隘狹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
古代漢字中,“隘狹”兩個字通常寫作“隘狹”。這兩個字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用來描述地理環境狹小、局促的情況。
1. 這個巷子很隘狹,隻能容納一輛車通過。
2. 他的思維很隘狹,隻顧着自己的利益,不考慮他人。
組詞:隘道、狹窄、狹小、狹長
近義詞:狹窄、局促、窄小
反義詞:寬闊、寬廣、廣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