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名。 宋 蘇轼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之二:“但有樽中若下,何須墓上征西。”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酒則有 郢州 之富水, 烏程 之若下, 滎陽 之土窟春, 富平 之石凍春。”《初學記》卷八引 晉 張勃 《吳錄》:“ 長城 若下酒有名。溪南曰 上若 ,北曰 下若 ,并有村。村人取 若下 水以釀酒,醇美勝雲陽。”
“若下酒”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來源與産地
若下酒是古代名酒,産自烏程(今浙江湖州)的若下村。據《吳錄》記載,當地村民取若溪水釀酒,因水質優良,所釀之酒醇美,甚至勝過雲陽酒。
曆史記載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将其列為名酒之一,宋代蘇轼、梅堯臣等文人也曾在詩中提及,如“但有樽中若下,何須墓上征西”(蘇轼)、“清甘不楚齒,若酒傾殘霞”(梅堯臣),均以若下酒代指佳釀。
名稱演變
部分文獻中簡稱為“若酒”,如宋代梅堯臣詩句中的“若酒”即指若下酒。
少數資料(如)提到“若下酒”可比喻文采華美的詩文,形容其如美酒般令人陶醉。但此用法在權威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建議優先采用其作為酒名的本義。
《若下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如同酒一樣美好,令人陶醉”,通常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或令人愉悅的體驗。
《若下酒》的拆分部首是若(ruò)和酉(yǒu),筆畫數為若(8畫)+ 酉(7畫)+ 酉(7畫)= 22畫。
《若下酒》最早出自唐代杜甫的《與侯九參軍談舊》,後來成為了常用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若下酒的寫法為「若下酒」。
在古時候,「若下酒」這個成語沒有特定的标準寫法。因為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同的時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字形寫法。
1. 這首詩如泉水般清淨,讀來若下酒。
2. 這幅畫的色彩明亮鮮豔,觀之若下酒。
3. 這款甜點香甜可口,嘗起來若下酒。
1. 若即若離:形容關系模糊,不清晰。
2. 下酒菜:指能夠配合酒品品嘗的菜肴。
3. 酒後失言:指在喝酒之後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1. 妙不可言
2. 欣喜若狂
3. 美輪美奂
1. 平淡無奇
2. 無聊乏味
3. 沒有吸引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