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晉書·食貨志序》:“帝于是始疑有司盜其糧廩,乃親于禦前自加臨給,饑者皆泣曰:‘今始得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時監軍 吳延詔 以為時平境安,當無事之際,虛費糧廩,亟命撤警。”
“糧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糧食倉庫或國家糧食儲備,最初源自《詩經·大雅·大明》中的“糧廪實廪”,描述糧倉充盈的狀态,後引申為糧食儲備系統。
2. 詞源與演變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讨論曆史、農業政策時,強調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例如:
4. 現代關聯
雖為古語,但可類比現代“糧食安全”“戰略儲備”等概念,體現儲備對國家穩定的意義。
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晉書·食貨志》或《玉壺清話》等古籍原文。
《糧廪》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糧(谷類食物)和廪(倉庫)。糧廪原指倉庫中存放糧食的地方,後來引申為指與糧食有關的事物。
《糧廪》的拆分部首為“米”(糧)和“⾜”(廪),全詞共有14筆。
糧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周禮·春官大禮》中,其中載有“魯【士大夫】祭宗廟先祭積谷于糧廪”這一句。
糧廪的繁體字為「糧倰」,其中「倰」是由「尙」和「⻊」構成的。
古時候漢字寫作「糧庈」,其中「庈」是由「廣」和「癶」構成的。
1. 政府設立了糧廪局,負責糧食儲備和分配。
2. 他家的糧廪充足,不怕明年的豐收減産。
糧廪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如:
糧食、糧田、糧倉、糧食安全、糧食總産量等。
近義詞:
糧食、谷物、糧食儲備
反義詞:
饑荒、缺糧、糧食短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