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糧廪的意思、糧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糧廪的解釋

糧食。《晉書·食貨志序》:“帝于是始疑有司盜其糧廩,乃親于禦前自加臨給,饑者皆泣曰:‘今始得耳。’”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時監軍 吳延詔 以為時平境安,當無事之際,虛費糧廩,亟命撤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糧廪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糧”和“廪”二字組成,專指古代儲存糧食的官方倉庫及其儲備的糧食,具有鮮明的制度與文化内涵。以下從語義、功能及典籍引用三方面詳釋:


一、字義解析

  1. 糧(糧)

    本義為旅行時攜帶的幹糧,後泛指谷物類主食。《說文解字》釋:“糧,谷食也。” 古代以“糧”特指官府征收或軍用的糧食儲備。

  2. 廪(廩)

    指糧倉,特指官方管理的谷倉。《說文解字》載:“廪,谷所振入也。” 引申為儲存、供給之義,如“廪食”(官府供給糧食)。

合成詞“糧廪”:強調官方糧倉及其存儲的糧食,常見于典章制度文獻,如《禮記·王制》載:“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倉廪實則知禮節。”


二、功能與社會意義

糧廪是古代國家治理的核心設施,承擔兩大職能:

  1. 赈災備荒

    如《漢書·食貨志》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描述中央糧廪(太倉)儲備豐盈,以備災年赈濟。

  2. 供給軍需與俸祿

    曆代王朝設“常平倉”“義倉”等分級糧廪系統,保障軍隊糧饷及官員俸米,如《新唐書·百官志》記司農寺“掌倉儲委積之事”。


三、文化意象與引申

糧廪在文學中象征民生根本與國家安定:


四、權威典籍參考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對“糧”“廪”的本義訓釋,奠定詞義基礎。

  2. 《禮記·王制》

    記載糧廪制度與國家儲備的關系。

  3. 《管子·牧民》

    提出“倉廪實”的治國理念,影響曆代經濟思想。

  4. 《漢書·食貨志》

    詳述漢代糧廪管理體系及倉儲規模。


結語

“糧廪”一詞凝結了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治理智慧,既是實體倉儲的指稱,亦承載“重農積粟”的治國傳統。其釋義需結合制度史、經濟史及經典文獻綜合理解,方能體現漢語詞彙的深度與廣度。

網絡擴展解釋

“糧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糧食倉庫或國家糧食儲備,最初源自《詩經·大雅·大明》中的“糧廪實廪”,描述糧倉充盈的狀态,後引申為糧食儲備系統。

2. 詞源與演變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讨論曆史、農業政策時,強調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例如:

4. 現代關聯
雖為古語,但可類比現代“糧食安全”“戰略儲備”等概念,體現儲備對國家穩定的意義。

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晉書·食貨志》或《玉壺清話》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根苞栎鼻上逞谲傳教旛箠駡點用端爽二代非意相幹俸祿風雨燈豐韻槁卧耕耒卦賣冠蓋裡寡人之疾滾軋谹誼話裡有話胡撥四回鹘豆火候交酢交經階級鬥争際會風雲盡世裡劇寒舉炮坎穽客帳司跨俗糲粢列筵靈沼米蝦木栰曩懷鳥吊山繁纓剖決如流強文浉醋起離青鹘青溪小姑散脈山郎設硯食膠蟲順緒訟屈悚讋遂古特進塕然卧雪舞馬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