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方贿的意思、方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方贿的解释

土产;地方所有的财物。《逸周书·明堂》:“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 朱右曾 校释:“方贿,土之所有。”《国语·晋语六》:“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 韦昭 注:“方,所在之方。贿,财也。”《孔子家语·辩物》:“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於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而无忘职业。”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进贺正银状》:“前件银,出非大冶,货在中金,敢以元正,式陈方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方贿"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冷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地方进贡的财物。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特指"周代诸侯以土地所产贡献天子"的贡品制度,常见于先秦典籍。

从词源结构分析,"方"取《周礼》"辨邦国都鄙之方位"的行政区划概念,指代诸侯封地;"贿"在《说文解字》中释作"财也",特指非货币形态的财物。二者组合构成特定政治经济制度术语。

现存最早完整记载见于《周礼·天官·大宰》郑玄注:"方贿,四方诸侯所贡也",强调其具有地域专属性和礼制强制性特征。根据《三礼辞典》考释,方贿包含丝帛、珠玉、珍禽等八类贡品,按"任土作贡"原则征收。

现代学者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中指出,方贿制度实为早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财政管理形式,通过规范地方贡赋维系宗法关系,其征收标准与《禹贡》记载的"五服制"存在制度延续性。

该词在《春秋左传注》等文献中多作历史制度术语使用,现代汉语已不作为常用词汇流通,仅见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方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方贿”指地方特有的财物或土产,由“方”(所在之地)和“贿”(财物)组合而成,强调某地区的特产或贡品。

  2. 词源与构成

    • 方:原指方位、区域,引申为地方、属地(如《逸周书》中“万国各致其方贿”)。
    • 贿:古义为财物,非现代“贿赂”的贬义(如《国语》韦昭注“贿,财也”)。

文献例证

发音与结构

“方贿”是古代文献中表示地方财物的术语,常见于描述诸侯国或属地进贡的语境,强调地域性和物质属性。需注意其与现代“贿赂”一词的语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百端待举宾校避雨陵达显鼎锅恩不放债讹佚封签风榸轧空头恭姜弓履郭雀儿古调单弹海绵罕发皇极殿经据井坎戢息倦旅隽壮咖啡厅克贼阑逸蹓马篱栅龙胡之痛秘历倪倪农稷女嬃平原兄弟强自取柱青翰棹青辂邱岳峰拳母屈致善学山营省度世干石根师事实时书袋暑湿书笥司里肆情素骐太清楼梯桄托养猥谈侠辂先自隗始消靡暇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