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的訓導。 晉 袁宏 《後漢紀·安帝紀上》:“ 萇 少長藩國,内無過庭之訓,外無師傅之道,血氣方剛,卒受榮爵,幾微生過,遂陷不義。” 唐 駱賓王 《上兖州崔長史啟》:“然而少奉過庭之訓,長昧克己之方。” 宋 張元幹 《賀陳都丞除刑部侍郎啟》:“夙奉過庭之訓,克遵良冶之傳。”參見“ 過庭 ”。
“過庭之訓”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與出處
該成語源自《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在庭院中教導其子孔鯉的故事。孔鯉快步經過庭院時,孔子詢問其學習《詩經》《禮記》的進度,并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後世以此典故代指父親的教誨。
引申含義
後泛指父親對子女的教導或家庭中的訓示,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晉書·夏侯湛傳》提到“受過庭之訓”,即指接受父親的教導。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文獻引用
晉代袁宏《後漢紀》中曾用“内無過庭之訓”形容缺乏家教;唐代詩歌中亦常見此成語,用以表達對父輩教誨的感念。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曆史類文本,強調家庭教育的傳承性,如“他自幼受過庭之訓,學識修養深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讀音細節,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過庭之訓》是一種成語,又稱為“過五關斬六将”。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過庭之訓》意為經曆重重考驗、經曆多個難關的意義。常用來形容經曆困難和險阻後最終獲得成功。
《過庭之訓》這個成語由“辶”、“又”、“廣”、“戶”、“之”、“讠”組成,共有16個筆畫。
《過庭之訓》的出處來自中國古代曆史小說《水浒傳》。小說中的情節描述了一位英雄經過多次試煉、戰勝了許多敵人後最後獲得成功的故事。
《過庭之訓》的繁體字寫法為「過庭之訓」。
在古代,過庭之訓的寫法為「過廷之訓」。其中,“過”字的底部有一個“廷”字的“廣”字旁。
他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困難,終于通過了過庭之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過關、過程、庭院、訓練、訓言等。
曆經磨難、跋山涉水、曆盡艱辛。
輕而易舉、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