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繁多,丰富。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 孔璋 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晋 左思 《魏都赋》:“若此之属,繁富伙够,非可单究。”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至於《史》《汉》则不然,凡所包举,务存恢博,文辞入记,繁富为多。”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朱君 采蓀 以其书来,乃知 吉斋 著述繁富。”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慈恩宗》:“《俱舍》和《摄论》的译本都由南方流传而北,它们体例比较严密,义理比较繁富。”
(2).富庶。《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一》:“时 鄴都 繁富为天下之冠,而土俗獷悍,民多争讼,帝令投函府门,一一览之。”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州县赋税》:“若同一北方也, 河间 之繁富,二州十六县; 登州 之贫寡,一州七县,相去殆若莛楹。”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然而,现在, 阿毛 是已跳在一个大的,繁富的社会里。”
“繁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繁多、丰富
指事物种类或内容繁杂而丰盛,常用于描述文辞、著述、文化形态等。例如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提到“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即指陈琳的文章雄健但稍显冗杂。唐代刘知几《史通·载言》中也用“繁富”形容史书内容的广博。
富庶、繁荣
形容地域经济发达或人民生活富裕。如《三都赋》以“繁富”描述魏都的繁荣景象,晋代左思《魏都赋》称“若此之属,繁富伙够”。现代也可用于赞许地方经济昌盛(如“青词创作反映了繁富的道教活动”)。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古代多用于文学批评(如曹丕评价陈琳),后逐渐扩展至社会经济领域。现代用法更侧重“丰富多元”的正面含义,如“新武侠电影类型繁富”。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繁富”兼具内容丰沛与物质昌盛的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史通》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