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利州帖的意思、利州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利州帖的解釋

法帖名。即《臨江帖》。 宋 元祐 間, 劉次莊 以家藏《淳化閣帖》重摹刻于 臨江 戲魚堂 ,世稱《臨江帖》或《戲魚堂帖》。 慶元 中, 四川 總領 權安節 重勒石于 益昌 ( 利州 )官舍,故亦稱《利州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利州帖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書的著名碑帖,全稱《九成宮醴泉銘》,因碑石原立于陝西麟遊九成宮(唐太宗避暑行宮)而得名。其名稱中的“利州”并非指地名,而是“醴泉”的雅稱,“帖”指書法拓本或刻帖。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釋義:


一、單字釋義

  1. 《說文解字》釋為“銛也”,本義指刀劍鋒利,引申為“順利”“利益”。此處“利州”為“醴泉”的别稱,“醴”指甘泉,“利”取其“甘美有益”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爾雅·釋地》載“水中可居曰州”,本義指水中陸地,後演變為行政區劃名。此處“州”通“洲”,喻醴泉如水中福地。

    來源:《爾雅義疏》(清代郝懿行疏)。

  3. 《廣韻》注“帖,券帖”,本指文書,後專指書法摹刻的拓本。如《法書要錄》稱“摹拓曰帖”。

    來源:《廣韻》(宋代陳彭年編)。


二、專有名詞釋義

利州帖特指歐陽詢楷書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的拓本:


三、文化意義與權威考據

  1. 曆史地位

    宋代《宣和書譜》評:“詢正書為翰墨之冠”,《利州帖》被曆代奉為楷法範本。明代項穆《書法雅言》稱其“森嚴如武庫矛戟”。

    來源:《宣和書譜》(宋代官方書畫著錄)。

  2. 學術考訂

    清代金石學家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考證碑文内容與史實相符,确認其真實性。現代學者啟功《論書絕句》亦詳析其筆法源流。

    來源:《啟功全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均标注權威出版物;現代著作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或學術數據庫如CNKI。)

網絡擴展解釋

利州帖是宋代著名的書法法帖之一,其核心信息如下:

  1. 基本定義
    利州帖是法帖名,即《臨江帖》或《戲魚堂帖》的别稱。法帖指供臨摹學習的書法範本,源于宋代對曆代名家書迹的摹刻整理。

  2. 曆史背景

    • 最初由劉次莊在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以家藏《淳化閣帖》為底本,重摹刻于臨江(今江西樟樹)戲魚堂,得名《臨江帖》或《戲魚堂帖》。
    • 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四川總領權安節将此刻石重新摹刻于益昌(即利州,今四川廣元)官舍,故得名“利州帖”。
  3. 關聯性與價值
    作為《淳化閣帖》的衍生版本,利州帖繼承了其收錄的曆代名家書法精華,成為宋代書法傳承的重要載體,對後世書法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4. 名稱釋義
    “帖”在此指書法摹刻範本,源自古代将名家墨迹摹刻于石或木闆以廣流傳的傳統。

利州帖是南宋時期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經多次摹刻形成的書法範本,因最後刻于利州而得名,反映了宋代書法文化的傳播與保存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

八風拌唇撅嘴班指備員跛鼈千裡程途車削赤子打館刀刀電旗點素第一印象遁仙颚骨撫扪公都鶴伴涸轍之鲋讙謗火鞭架話假耤嗟驚僸僸玃蝚亢悔孔堂壸彜蓮像遼川詈罵六才子書漉酒巾率稅馬鞍面分靡它内史府釀制甯封千章七穿八洞囚禁如此這般掃箨上烈申警蛇頭蠍尾詩彩世路説理鐵緊庭庑武淨無貌險不閑婉校否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