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咄咄的意思、咄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咄咄的解释

[tut-tut;threatening;menacing;aggressive] 感慨声;表示感慨;表示责备或惊诧

咄咄怪事

详细解释

(1).感叹声。表示感慨。《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咄咄 子陵 ,不可相助为理邪?” 晋 陆机 《东宫》诗:“冉冉逝将老,咄咄奈老何!” 唐 李益 《北至太原》诗:“咄咄薄游客,斯言殊不刊。”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咄咄危哉!大事去矣!”

(2).感叹声。表示责备或惊诧。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其姊﹞咄咄责妹曰:‘何处无婚姻,必欲与我共一壻?’”《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人们对他的行动咄咄称奇。”

(3).呼驴马等牲畜之声。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鸟兽呼音》:“留都呼马驘驴曰咄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咄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叹词,主要表达惊讶、感叹或责备的语气。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惊叹与感慨

    表示对异常或意外事物的强烈反应。

    例:

    《世说新语·黜免》载殷浩被贬后的“咄咄怪事”,传递对不公遭遇的愤懑(《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327页)。

    现代用法: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令人窒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332页)。

  2. 催促与责备

    古汉语中隐含呵斥、督促之意。

    例:

    汉代典籍《说文解字·口部》:“咄,相谓也”,段玉裁注:“谓欲相语而先惊之之词”(中华书局影印本,第56页)。


二、字形演变与语音特点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1. 文学修辞:

    魏晋笔记小说常用“咄咄”强化人物情绪,如《世说新语》通过口语化叹词展现名士风度。

  2. 成语固化:

    “咄咄怪事”“咄咄逼人”均源于典故,成为批判性表达的经典载体(《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第210页)。


四、古今语义对比

时期 语义侧重 典型用例
上古至中古 惊诧兼带斥责 “咄!尔何为者!”(《史记》)
近现代 强化惊讶或压力感 “形势咄咄逼人”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4. 《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语文出版社)
  5. 《世说新语》(刘义庆,中华书局校注本)

(注:因未提供可验证的在线文献链接,此处仅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确保内容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咄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含义

  1. 读音
    拼音为duō duō(阴平声),发音短促有力,常用于感叹或强调语气。

  2. 核心意义

    • 感叹词:表示惊诧、责备或感慨。
      例如:“咄咄怪事”指令人惊讶的怪现象,“咄咄称奇”形容对某事感到惊奇。
    • 形容词: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状态。
      如“咄咄逼人”指态度强势,给人压迫感。

二、具体用法与语境

  1. 感叹用法

    • 源自古代文献,如《后汉书》中“咄咄子陵”表达感慨。
    • 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如“咄咄!此事竟如此离奇”。
  2. 形容气势

    • 强调紧迫性或攻击性,如“形势咄咄逼人”指情况紧急需立即应对。
    • 也可描述人际交往中的强势态度,如“他说话咄咄逼人”。

三、成语中的运用

“咄咄逼人”是最典型的用例:


四、例句参考

  1. 他咄咄逼人的态度让会议陷入僵局。
  2. 面对咄咄的质问,她始终冷静应对。
  3. 时间咄咄逼人,我们必须加快进度。

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哀狖暗物质白卫军半死不活豹论暴尸祠山神词掖怱明地首贰广耳擩風言風語浮热公实狗男女鼓桡姑息养奸寒阴缰子骄煽捷句紧凑靳色开襆坎帕拉科员叩枻两脚兽良璞隆贷鹿衔孟春南州鸟市奴书起拨轻袅袅庆煖漆器若有若无韶年声动梁尘生理学神经战深靓世态炎凉示问顺典赎折四患素蟒天骨踢键儿洼池尪卒玩物丧志委黄物貌蟹火